疫情掀起自煮、囤購潮,經濟部統計處估計今年超市營收可望達二千五百億元,創新紀錄。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超市是疫情下的受益者,這兩年來隨著每次國內新冠疫情爆發,掀起民生物資囤貨潮,或居家隔離自主與囤貨需求,營業額皆不斷成長,今年前4個月累計營業額816億元,年增13.4%,經濟部統計處預估,今年超市業營業額可達2500億元以上,創下歷史紀錄。
經濟部統計處表示,過去在「綜合商品零售業」中,營收規模向來是百貨公司居首,便利商店次之,量販店及超市分居第3、4名,不過,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情況有所改變。
營收增幅 綜合商品業之冠
2020年2到4月,國內出現新冠疫情,隨即掀起一波民生物資囤貨潮,挹注超市全年營業額達2299億元,年增10.7%,增幅是「綜合商品零售業」之冠,營收規模也超越量販店,躍升為第3名。
2021年5至8月國內疫情再爆發,進入三級警戒,超市全年營業額首次突破2400億元,年增8%,增幅蟬聯該分類首位,連續19年正成長。
今年4月疫情驟然升溫,民眾自煮及囤購風潮再發酵,2022年1到4月累計營業額816億元,年增13.4%,統計處預期,今年超市業營業額可逾2500億元,再創紀錄。
淡季旺季 明顯與往年不同
統計處指出,近年國內超市業者積極展店,透過各式鮮食主題、集點活動強化行銷、結合外送平台拓展市場等方法,提升消費便利性及客群黏著度;疫情對於其營收改變非常顯著,如淡旺季也異於往年。
統計處說,超市旺季多集中於每年7到8月中元普渡、9至10月中秋節烤肉送禮商機,以及12月到隔年2月農曆春節前的年貨採買高峰;但是疫情升溫時,民眾對於民生物資囤購需求大幅增加,超市營收在2020年3月、2021年5月及2022年4月等疫情升溫期間,都出現異於往年的高點。
在疫情推波助瀾下,超市與量販店成為家庭採買食材的主要來源之一,也讓民眾消費行為從餐館業,轉移至超市與量販店。在過去兩年疫情嚴峻期間,餐館業營收曾劇烈縮水超過3成,超市營業額則逆勢成長2成上下,量販店最高成長逾1成,形成強烈對比。
依據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統計,超市今年3月底營業家數為2268家,其中以新北市占13.8%居冠,台中市12.9%次之,前6名均為直轄市,占比合計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