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洗 農藥不殘留 文/灃食‧客季刊 |2022.05.23 語音朗讀 217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蔬果在食用前,先用水沖洗取食部位可去除農藥。圖/123RF 文/灃食‧客季刊多吃蔬果,有益健康,但農藥殘留的問題卻令人擔憂。如何才能「因材施洗」,擺脫農藥的陰影?台大農業化學系教授顏瑞泓表示,「蔬果在食用前一定要清洗,不是只為了洗去農藥,也是為了要洗去殘留在蔬果上的有害成分,如微生物、空氣中的雜質等。」因此,在食用前仍要適度清洗和烹調,如果要生吃,處理過程更須留意清潔和衛生。 台大農化系教授顏瑞泓。 圖/《灃食‧客》季刊清洗蔬果6妙方清洗蔬果該掌握哪些訣竅?顏瑞泓提供正確重點式清洗蔬果的6個步驟:「沖、搓、刷、切、泡、煮」。蔬果在食用前,先用水沖洗取食部位可去除農藥,有的食材像蘿蔔,是吃種在土裡的根部,就要著重於搓洗表皮;花椰菜則要沖洗入口的花部。遇到表面凹凸不平的蔬果,例如:苦瓜、玉米,可用小刷子刷洗表皮,洗淨後,再切除不吃的部位、浸泡,最後加熱烹煮,農藥會在每個步驟中降解。有些耐放的蔬果,買回家後,可以貯放一段時間,讓農藥自然消退,但要注意不要貯放過久,以免影響食材的新鮮度和風味。 表面凹凸不平的苦瓜、玉米等,可用軟刷子刷洗表皮。圖/123RF蔬果洗法各不同另外,坊間盛傳用小蘇打、鹽或醋清洗蔬果,是否可以有效去除農藥?顏瑞泓指出,由於農藥種類繁多,有鹼性也有酸性,若使用不當的化學分解方式可能會有負面效果,建議民眾優先使用上述6步驟(沖、搓、刷、切、泡、煮)去除農藥。此外,也要留意清洗順序避免交叉沾染,例如在大眾印象中,農藥殘留量較多的玉米,其實只要經過「剝殼、切除、刷洗、加熱」的程序,就可去除大多數農藥。而在食用葡萄、櫻桃等帶皮吃的水果時,要先清洗再去蒂頭,以免農藥滲透到食物中心;食用柑橘類等水果,也要先清洗表面再剝皮,以免雙手接觸到柑橘表皮的農藥,之後隨著橘瓣進到肚子裡。 葡萄、櫻桃等帶皮吃的水果,要先清洗再去蒂頭。圖/123RF當季在地最安心至於哪些蔬果農藥殘留量較少?顏瑞泓建議民眾:「選擇當季、在地的蔬果,因為天然生長條件好,不必噴太多農藥;而雨季搶收的農作物有時所施用的農藥還沒達安全採收期,殘留的農藥可能會超標,這時候,正確清洗就十分重要。」從產地到餐桌,食品安全環環相扣,與每個人的日常習慣息息相關。想要吃得健康,除了選擇少添加的「潔淨食品」、正確清洗蔬果去除農藥殘留,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情愉悅,餐餐攝取均衡營養。若為了食品標示上的添加物而感到心情緊繃,或是為了去除農藥而過度清洗蔬果,導致蔬果失去營養價值,那可就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了! 天然添加物,如水梨中含有山梨糖醇、蔓越莓的天然苯甲酸等,可取代人工添加物。 圖/123RF食在安心 自己把關近年來,台灣社會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喚起消費者重視食品安全。走進超市,該買哪個產品才安全?連超商也跟進的「潔淨標章」是什麼?看著產品標示上一堆密密麻麻的添加物,你是否也患了「化學恐懼症」? 有潔淨標章的產品,方便消費者辨識符合少添加的產品,及自身需求的選擇。 圖/123RF「潔淨標章」的由來「要有多乾淨,才是真的夠乾淨?How clean is clean?」灃食智庫委員葉安義解釋「潔淨標章」的源起,是希望人人都可以吃到潔淨的食物,但何謂「潔淨」並沒有一致的標準,因此有業者為提升消費者購買意願,發起了「潔淨標章」驗證制度。潔淨標示的起源,是歐洲於1983年落實食品添加法規E-number後,歐洲的食品上會有E-101、E-102等編號,每個數字代表一種食品添加物,方便消費者辨識,更清楚選擇自己要的產品。然而,有些是科學實證適量使用沒問題,卻被民眾認為有風險的添加物,例如E-110日落黃,因此消費者開始對E-number評比失去信心,從而慢慢興起「反對食品添加物」浪潮。為了讓消費者安心購買,英國TESCO、馬莎百貨等通路商開始帶頭要求食品業者在製程中減少添加物,之後開始出現「clean label(潔淨標章)」一詞,業者盤點出不受民眾歡迎的食品添加物後,向消費者傳達:「擁有潔淨標章的產品值得信賴。」而後,由歐盟帶頭推廣,全球各地紛紛跟進,使擁有「潔淨標章」的產品成為市場新寵,開啟一場「少添加」的飲食革命!擁有潔淨標章的產品,不僅方便消費者辨識符合少添加理念的產品,也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選擇。 灃食智庫委員葉安義。 圖/《灃食‧客》季刊台灣「雙潔淨標章」然而,目前「潔淨標章」還是個概念性的名詞,尚無明確制式定義或法規標準。台灣通常區分為「潔淨標章」和「雙潔淨標章」,「潔淨標章」表示產品須符合減少食品添加物的原則;「雙潔淨標章」標榜更進一步減少食品添加物的種類。這股「潔淨」風潮不僅主導市場風向,也影響食品科技與產業的長遠發展。許多天然添加物,如水梨中含有的天然甜味劑山梨糖醇、蔓越莓中的天然防腐劑苯甲酸……等,都成了取代人工食品添加物的好選擇。現在愈來愈多廠商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願意投注成本改良製程技術,以減少使用添加物,維持產品品質。「可以預見,未來的食品科技必須在食品的安全、品質和價格之間取得平衡,才能讓消費者安心享用。」葉安義提醒民眾,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潔淨」食物的風味口感、營養成分未必適合每一個人,市面上經政府檢測合格的食品添加物,在正常食用範圍內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消費者大可放鬆心情,享受美食帶來的幸福感。 《灃食‧客》季刊 NO.4 前一篇文章 【無肉市集】蔬食運動 響應世界潮流 下一篇文章 【愛上蔬食】孩子吃蔬食 一點都不難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種族和諧日2025.07.3002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 回山尋根演奏2025.07.3003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4臘腸狗吃飯 堅持帶好友共享2025.07.3005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6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7藝術翻轉醫院 療癒心視野2025.07.3008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9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 6-22025.07.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紅麴菌降血脂 加入糕點不一定健康泡菜 蔬果發酵食物 含豐富乳酸菌食材烹調得宜 營養成分不流失暢遊花東縱谷 來一趟蔬福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