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志鏗
大多數的台灣諺語都有押韻,念起來順口有趣,但這則「三個保正,六十斤(或有作八十斤)」缺少押韻,仔細探源考察,會發覺其背後蘊藏著一段台灣早期被殖民、遭受外來統治壓榨的悲慘印象。
日治時期,日本在台灣廣推甘蔗種植,再將糖製品運回日本消費。
台灣總督府規定,施行原料採收區域制度及廠方規定收購價格,蔗農成為糖業資本家的附屬,當時便流傳了一句歇後語:「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
日本所屬的糖廠不僅可以訂定甘蔗收購價格,而且還會在磅秤上動手腳。據說有一次由三位保正(相當於村長)負責押車的甘蔗車隊,過地磅秤重後,重量明顯與預估不符,於是三個保正要求跳上台車,重新再過磅一次,結果只增加六十斤的重量,因此有了這句「三個保正,六十斤」的俗諺。從這裡可以得知,台灣人曾經在日治時期深受殖民政權的欺壓和拐騙,不但辛苦種植甘蔗,價格隨人操弄,重量上被偷斤減兩,最後製成優質的蔗糖,還都被運回日本國,台灣人根本無緣享用,斑斑血淚,令人心酸。
與「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相關的俗諺,還有「第二憨,吃菸吹風」、「第三憨,選舉運動」、「第四憨,拿球相碰」、「第五憨,打囝仔展威風」等,都是當時農業社會寫實的一面。因此,想了解先民時代的生活,從俗諺入手,是個不錯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