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向上

柴松林 |2008.03.22
641觀看次
字級

由於科技之不當運用,使人疏離、冷漠、無意義、無價值、無神聖性,感受不到歡樂,人生變得了無意義;這是由於人性的發展受到抑制的關係。如果人存在的價值得到滿足,人性的潛能得以發展,社會就會朝向善、利他、存在價值精神生活方面發展。

為人所熟知的美國人文學者馬斯洛(A.H. Maslow),綜合羅洛梅、佛洛姆等的學說,將人性的基本需要歸納為由下而上七種。

生理需要:這種需要的產生,來自個體感受到強烈的驅動力,來維持身體運作的需要,如飢餓、渴、性欲等。

安全需要:人從年輕時就擔心安全,擔心在將來無法自立更生,擔心在人生重大事務上失敗。安全與否隨人而異,隨環境而不同。

愛與隸屬的需要:人是社會動物,樂於愛他人,也喜歡被人愛。參與團體,被隸屬於團體,在重要的社會或團體中,為人所接納是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的基礎。

自尊需要:包含自我尊重,他人對我的尊重。前者是指我能勝任、自信、成就、自主等;知道自己是有價值,能接受挑戰並達成任務。後者是指當自己的成就為他人承認和信任,贏得讚賞,才會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在這些需要無法滿足時就產生無力感、沮喪、無助和自卑。

自我實現需要:前述的需要滿足了,就出現更為強烈的自我實現需要。這種欲望激勵人奮發向上,發揮其潛能、天賦;不斷的力求改善自己,朝著理想中的自我努力。

認知需要:人對其所處的環境、自己的身心,都有好奇之心;不斷去探索、分析,以謀求知曉其真象、瞭解其意義,以求滿足,並由而建構知識與價值體系。不能滿足時就感到困惑、疑慮、痛苦。

美的需要:為了避免枯燥、單調、粗糙、剛硬的人生;驅使人對圓潤、系統、組織、對稱,種種美感經驗的追求,使人生豐富、生動而有情趣。

前四種需要是滿足個人缺陷,解除心理緊張,是「缺陷動機」;後三種需要,使人自發、成熟、發展潛能、充實生活、增進人生樂趣,是「成長動機」。人文主義的目的即在於滿足人的缺陷動機,並引領其向上成長,自我超越,展現光輝。

(作者為人間福報總主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