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發炎性腸道疾病造成的慢性拉肚子,雖然不致命,卻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國衛院發現機制及全新腸道細菌,將朝藥物及次世代益生菌雙軌開發,力拚拉肚子救星能在三年進人體試驗。
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承源團隊研究腸道菌相,耗時超過八年,發現雙特異性去磷酸酶六(dusp6)基因,有控制腸道上皮屏障健康與腸道微菌叢平衡的功能,並篩選出可能可以抵抗腸炎的菌種,可望運用於改善腸漏症及腸道發炎相關疾病。
高承源表示,研究發現,敲除dusp6基因後,小鼠大腸上皮細胞微絨毛會些微變長,正因為這短短增長,不僅可增強腸道屏障的完整性,更能提高脂質利用及粒線體氧氣消耗率,讓腸道處於極低氧環境,維持了腸道微菌叢的平衡,不讓壞菌坐落。
藉由國衛院的新發現,不論是透過腸道微菌叢,從基因調控上著手,或是利用單一株細菌作用,都可望為治療或預防發炎性腸道疾病帶來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