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自產能源貧乏,學者利用海域地質調查技術,探測到西南部海域可能蘊含被稱為21世紀新能源的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雖然目前還無法開採,但台灣大學地質系研究團隊已在實驗室成功合成,且可燃燒,一旦開採,至少可用50年,甚至100年。
台大地質系教授黃武良說,4年來多次到位於高雄至恆春外海的深水海域探勘,探測到可能蘊藏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但還沒有採到標本,計畫在4年後打井,實地了解蘊含量,但研究團隊已在實驗室中利用甲烷、細冰和沙合成與海底沉積物共生的甲烷水合物,且可以燃燒,證實位在西南海域下的天然氣水合物的確有極大的價值。
黃武良解釋,天然氣水合物是海床底下的沉積物,在低溫、高壓下被水分子包合著,形成冰狀結晶物,地球上的蘊含量相當豐富,但必須鑿井開採,並在地底下加以解離;回到實驗室後,再採用冰晶法,放在零下15度、200大氣壓的環境中合成,形成與自然界相似的塊狀,經過加溫、融解後就可形成天然氣,其能源功率是所有化石燃料的2倍。
黃武良並指出,甲烷水合物更容易包含二氧化碳氣體,目前也在研究如何用二氧化碳把天然氣水合物中的甲烷取代出來,若能成功,一方面可以得到能源,一方面可以讓二氧化碳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