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環球科技大學花草樹木林立,生態系統豐富,有綠鳩等超過14種鳥類棲息。圖/環球科大教授張子見提供
雲林縣政府推廣造林,環球科大響應打造森林大學,師生捕捉到黑冠麻鷺在校園現蹤築巢。
圖/環球科大教授張子見提供
【本報雲林訊】雲林縣政府統計,麥寮六輕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約6700萬公噸,需造林338萬公頃才能達碳平衡。3月植樹月,雲林縣連年熱中在校園、堤岸或社區等地種樹,每年新植超過萬棵喬、灌木,積極在平地造林,飽受濁水溪揚塵之苦的二崙、崙背等沿岸鄉鎮學校,近年也透過植樹綠化、縮小校內裸露地,強風吹起不再「沙很大」。
雲林縣透過「全民造林」增加綠化覆蓋率,也鼓勵困難耕作農地植栽拓展綠資源,「不讓植樹,只是流於形式的行為」,雲林縣每年都在造林,種植羅漢松、白千層、桃花心木、台灣櫸、木麻黃、肖楠等各類樹種,面積突破1000公頃。
減少裸露地 天空不再灰濛濛
植樹中最令人驚喜的是,雲林縣濁水溪沿岸,深受東北季風引發的揚塵問題,也在其中找到紓解之道,中央及地方在首當其衝的揚塵區包括義賢、二崙、油車、中和、豐榮5所小學,在校園內大規模種樹、植栽綠化改造,成功減少裸露地、降低PM10濃度,空氣品質大獲改善,「孩子的天空」終於不會灰濛濛。
此外,雲林縣近年各地大興土木,公共工程項目多,但強調「不砍一棵樹」,縣府為了護樹,另在虎尾高鐵特定區開闢一座4.5公頃的「樹木銀行」,讓面臨移除的樹木,可移植到這「儲植」,也開放民眾申請移植存放,提供樹木一個妥善的安置場所。
最近第一批移入樹木銀行的百餘棵火焰木,是來自雲164線道路拓寬的行道樹,有了樹木銀行,可讓樹木繼續生長茁壯。甚至在高鐵沿線劃設全台首處「國土復育促進地區」,透過保育、禁止開發,減緩地層下陷並引進生態美學,為雲林綠網景觀加值。
30公頃校地 罕見八色鳥來訪
全民種樹又護樹,為地球減碳盡心力,環球科技大學31年來也在廣達30公頃的校地內,種植超過一萬棵樹木,現在樹種多達66種,有超過14種鳥類及松鼠。
校長沈健華說,學校每年都會新種100棵牛樟、肖楠及桃花心木等台灣原生種樹苗,可淨化空氣與固碳,呼應校地所在嘉東里,也種下多棵茄苳樹。
他說,經過多年努力,營造出豐富且多樣的生態系,學生常在戶外目睹黑冠麻鷺,觀光與生態旅遊系學生,更曾透過鏡頭捕捉到小啄木鳥、紅尾伯勞、綠鳩等鳥類,甚至出現極罕見的八色鳥蹤影。
大自然環境多元,教育界學者陳泰安說,植樹行為中,人為可做到避免種外來樹種或短齡期樹種,透過維護管理提升環境綠化程度。
「植樹不要只看到動作,需要時間、陪伴,等它長大。」陳泰安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有其意義,尤其老樹的價值,是乘載許多人共同的生活記憶,如原住民的聖樹「刺桐樹」、阿美族的族樹「麵包樹」,便可看出與生活有密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