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歷史上的大洪水帶給人類數不盡的災難,但控制得當的人造洪水卻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美國計畫下個月在科羅拉多格倫峽水壩進行第三次人造洪水試驗,以拯救當地因興建大壩而受損的生態環境,但此舉已引發一些環保組織的質疑。
美聯社二十六日指出,美國內政部將在本周對人造洪水計畫作出決定,如果獲得批准,下個月將有三天,大峽谷主河槽的水流量將超過平時的四到五倍,每秒將有一千一百六十立方公尺的水流過。
科學家準備利用人造洪水把河床上的泥沙掏起,並讓下游支流洪水夾帶的泥沙重新塑兩岸河邊沙灘的景觀,以恢復原本河道的自然地貌和生態環境。美國政府一九九六年進行第一次洪水試驗,當時就打開格倫峽大壩支線閘門,模擬自然河流洪水現象。
在二○○四年第二次人造洪水試驗後,因聚積河灘恢復,當地有三百五十萬年歷史的瀕臨絕種白鮭魚數量增加,這也讓科學家了解到泥沙沉積物的重要。美國地質勘探局下屬大峽谷控制研究中心負責人約翰 ‧哈米爾頓說:「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確定洪水能否創造出保護魚類的沙洲。」
格倫峽大壩一九六三年建成,造成科羅拉多河邊氣候永久性變化,原先的生態環境變得涼爽乾燥。但大壩阻擋原本流入河中的淤泥,導致科羅拉多魚類聚積地受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