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7 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邀請11組藝術家將「劇場」轉換為「議場」,為下一個35年聚眾、倡議與排演。圖/兩廳院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國家兩廳院邁入35周年,推出系列計畫「廳院35・藝術行動」,首檔《2057: 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邀請11組藝術家將「劇場」轉換為「議場」,為下一個35年聚眾、倡議與排演,3月17日至3月27日,連續11天在實驗劇場,叩問未來。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我們不僅要望向未來的35年,也要在這個場域和歷史與記憶、經驗與未來一同想像,進一步思考一座國家級劇院在社會中擔任的角色,如何以藝術做為媒介,創造甚至改變世界,如何帶來更多的影響力。」
《2057:》由橫跨視覺與舞蹈的旅法藝術家暨策展人林人中,號召11組20至40世代的跨域創作者共同思辨2057年的展演形式、社會局勢、氣候危機、生態災難及疫情嬰兒潮世代年滿35歲時懷抱的世界觀。
林人中詰問:「每個時代人們需要劇場的理由不盡相同,在過去,劇場是政治宣傳的工具,又譬如在疫情期間,對劇場的鄉愁是集體儀式。那麼下一個35年,劇場對這個社會來說意味了什麼?而藝術家又如何透過劇場這項媒介來回應此刻我們身處的動盪不安的時代?」
展演設定上,林人中撤除了單面觀眾席,讓黑盒子呈現為裸空間,邀請藝術家重新想像劇場的定義與條件。「不能有舞台佈景及過多的技術設備,因為它空無一物,所以充滿了任何事件與形式的可能性。」
平均年齡落在30歲的11位藝術家,面對35年之後的2057,有各自深掘的社會議題,同時挑戰社會敏感神經,例如蘇品文的《中性練習》、簡詩翰《今年沒有遊行》想像平權與性別流動的未來去向;瓦旦.督喜《三十五年後的spi》則針對環境、動植物與氣候危機提出生活與生存提案。
林人中表示,他和兩廳院出生在同一個世代,「透過《2057》讓我們再次慶祝劇場的美好,並透過劇場去想望不遠的未來,用各種情境來演習:讓生態活下去的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