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飲食菜單應掌握原型食物、少油、少糖、少鹽等原則。圖╲123RF
【本報綜合報導】近年門診出現年紀輕輕卻腎臟損傷的患者,主因是錯誤的高蛋白飲食攝取。根據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的文章,有一篇在二○一四年發表的研究,邀請二千一百六十名受試者,探討高蛋白飲食對於腎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高蛋白飲食組的腎絲球過濾率、血清尿素、尿鈣、血清尿酸有增加的情形,恐對腎臟造成負擔。
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表示,根據美國國家體能協會的建議,依照訓練計畫,每公斤的體重給予一公克到一點七公克的蛋白質,以體重七十公斤為例,一天的蛋白質需求為七十至一百二十公克,換算成實際的飲食,每餐吃大約手掌大小的蛋白質食物就能滿足需求。
蔡坤融說,雖然健身飲食因人而異,不過一般來說,體脂肪高的族群需要多攝取蛋白質;身材比較精實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澱粉類食物要比較多;減少熱量攝取的族群,隨著熱量減少得愈多,飲食中蛋白質的比例要逐漸調高。
餐盤分4等分
營養平均分配
在平時的飲食方面,可以簡單的把吃飯的餐盤分成四等分,其中二個是蔬菜和水果類,提供維生素、礦物質;一個等分屬於全穀雜糧類,澱粉可提供足夠的能量;一個等分是豆魚蛋肉類,提供生長肌肉所需的胺基酸。
健身飲食菜單應掌握原型食物、少油、少糖、少鹽等原則,就不怕吃下太多熱量。若不方便下廚,在餐廳應避免煎、炸食物,不吃加工食品。外食族在超商可選購茶葉蛋、優格和地瓜,輕鬆補充營養。蔡坤融建議,運動前可吃高升糖食物,如香蕉、地瓜等,提供運動的能量來源。
事實上,不同年齡族群,需要不同的健身飲食。蔡坤融指出,在比較年輕的健身族群身上,發現傾向於攝取過多的蛋白質,遠遠超出營養學的建議量。過量的蛋白質跟過量糖類、油脂一樣,經過代謝後,不但不會形成肌肉,還有可能變成脂肪,因此不論是哪種營養素,都要適量攝取。
熟齡者的健身飲食計畫,應尋求專業的建議。預防肌少症,除了注意熱量和蛋白質是否足夠,還要考量慢性疾病,例如血脂過高的人,需要選擇低脂肪的蛋白質食物;有蛋白尿疾病族群,要很小心蛋白質的攝取量;糖尿病患者則要注意選擇低升糖指數的澱粉類。
幾無飽和脂肪
別怕攝取不足
對於素食者來說,可能經常擔心自己吃的蛋白質是否足夠,其實常見的植物性蛋白質並不會輸給動物性蛋白質,像豆類食物完全可替代肉類的蛋白質。蛋奶素食者,乳清蛋白粉也能輕鬆攝取,市面上也有全素的蛋白粉可選擇。蔡坤融表示,在營養學上提倡植物性蛋白質,幾乎沒有飽和脂肪,脂肪的比例低,例如低脂的豆類包括黑豆、黃豆、鷹嘴豆、無糖豆漿、豆腐、豆乾及毛豆等。
衛福部國健署推薦蛋白質攝取的順序,是「豆魚蛋肉類」,建議以植物性蛋白質為優先來源,熱量較低,適合需要控制熱量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