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忠:人到了50歲意識到譗我是怎麼來的豃 外省台灣人協會舉辦拍攝培訓營 留下人情味
【本報綜合報導】民國三十八年,國民黨政府帶領兩百萬大陸人民遷居台灣,「外省文化」跟著移植到台灣。近六十年後,愈來愈多的外省第二代有意識地開始「書寫爸爸媽媽的故事」。為了讓更多有心人能達成願望,一項由退輔會贊助的紀錄片培訓計畫,將協助更多人留住成長記憶裡的紅牆、窄巷、燒餅、家鄉菜和人情味。
也是外省第二代的知名電視製作人王偉忠,去年他製作的紀錄片「偉忠媽媽的眷村」在電視台公開播放,嘉義空軍建國二村的點點滴滴,喚起了不少眷村子弟的少年記憶。
王偉忠說,「偉忠媽媽的眷村」原本只是拍來給自己和鄰居做紀念,之後會拿到電視台播放,引發這樣的迴響,純粹是誤打誤撞。然而,「人到了五十歲,會開始意識到『我是怎麼來的』這一類問題」,因此王偉忠也開始用舞台劇、連續劇,甚至食譜等方式,留下外省文化的點點滴滴。
除了王偉忠以外,也有眷村子弟,在村子拆遷改建時,用各種方式留下記憶。例如澎湖篤行十村和桃園的陸光社區,都在拆遷前,請到專業的紀錄片工作者,長期拍攝村中生活的點點滴滴。
紀念集、畫冊,是另一種更普遍的方法,被指定為文化保存園區的三重空軍一村,它的「末代村長」王繼新就替村子製作了紀念冊,一打開就是全村的歷史和平面圖,接著依照門牌號次,每一家都放進自己的故事,外加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
然而,有意願和能力製作畫冊或紀錄片的村子,畢竟是少數,為了搶救快速佚散的眷村、外省文化,一項由退輔會和民間文化社團「外省台灣人協會」共同舉辦的免費培訓營,將透過五月的密集訓練,讓有心投入眷村紀錄片的人士,一圓夢想。
外省台灣人協會執行長黃洛斐表示,這個營隊由資深紀錄片團隊規畫,主要目的是協助學員以影像紀錄榮民家庭生命故事,題材內容不限軍人或眷村,只要與外省人生命故事有關的都可以。此外,更希望藉由多元觀點紀錄,讓其他族群更能理解榮民的生命故事與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