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捐血中心調查發現,國人「乳糜血」比率越來越高,96年度大台北地區整體捐血人「乳糜血」篩檢率達到了5%,全台捐血過油的比例則為3%,因為血太濁,平均每個月有數千袋血無法全血使用,較前一年增加了兩倍半之多。
台灣地區常年缺血,全靠熱心民眾挽起袖子捐血,捐血中心以每袋 500元材料費提供醫療院所,才能保住許多病患的性命。
但去年,光是台北一地,便有超過兩萬五千袋全血過油,使一向僅提供血型、血紅素、血小板、血漿、血清轉(ALT)、B肝、C肝、紅血球異體抗體、梅毒(STS)、愛滋病毒、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抗體等檢驗的血液基金會提高警覺,決定增加非捐血感染的檢驗項目,提醒捐血人注意血液過油的現象。
血液基金會並決定從今年六月起,為定期捐血的捐血人,每隔半年檢測血中的「膽固醇」、「尿酸」,也為每兩周捐一次分離術血小板的捐血人篩檢「鐵蛋白」,確保不會因為捐血次數過多造成貧血。
台灣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叢萍指出,現代人愈吃愈好,致使捐出的血反而成為不能用的「乳糜血」,只能報廢丟掉。「當然,捐血前若吃了高量膽固醇或高脂肪食物,就會發生乳糜血現象。不過據了解,大多數捐血者在捐血前幾天,不會刻意吃太油,反而會故意清淡飲食,以求血液能『過關』,顯示國人血液過油的情況,可能比想像的嚴重。」
根據分析,男性乳糜血比率高出女性三倍之多,年紀愈大血越油,50歲以上捐血人,乳糜血比率較30歲以下多出兩倍以上。而且愈是都會地區,比例愈高,其中,台北市更是「首屈一指」。
值得重視的是,身上流著乳糜血的民眾中,不乏17至20歲的年輕人,光是去年,台北捐血中心就篩檢出357袋由年輕人所捐贈出的乳糜血,顯示青少年飲食習慣日益西化,日常運動量減少,血液健康亮起了紅燈。
「乳糜血可說是人體的一大警訊!」血液基金會表示,乳糜血容易引發新陳代謝症候群,也可能誘發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及腦血管疾病,以往發生在中年人身上的乳糜血,也悄悄地出現在青少年,提醒家長要多關心青少年飲食狀況,不要讓孩子經常食用精緻、高熱量、高油脂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