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有007情報員,他現在的老闆可能是冷戰時的死對頭。
目前約有30萬俄羅斯人生活在英國,大都是腰纏萬貫的富豪;有些出身KGB(前蘇聯國安局),雇用退役英軍特種部隊當保鑣。
大英帝國的餘暉,讓倫敦仍煥發魅力。但時代畢竟不同了,現在提供服務的是「老英」,大爺是「老俄」。倫敦商業區說俄語、說英語的人一樣多,精品店顧客講俄語,店員回俄語;走進著名的常春藤飯店和義大利餐廳Cipriani,嘿,別忙著轉身離去,「沒錯,你還在倫敦,不是莫斯科。」
倫敦擁有的俄羅斯財富,也許比莫斯科更多。金磚四國之一的俄羅斯,2006年外匯存底高居全球第三,國家預算盈餘也稱霸世界。俄羅斯公民在海外銀行的存款高達2200億美元,光是在英國就超過俄羅斯本國存款總額。
倫敦售價超過一千萬美元的豪宅,有兩成賣給俄羅斯人,超過三千萬的也有一半由老俄買去。房地產商說:「今天,俄羅斯人是最有錢的客戶。」倫敦變成老俄的第二故鄉,甚至把倫敦稱為「倫敦格勒」(Londongrad);「格勒」是俄語「城市」的意思,譬如列寧格勒即「列寧市」。
真的是第二故鄉,一點不吹牛。老俄把名店哈維‧尼科爾斯稱為「哈維‧尼科爾斯基」,把切爾西區稱為「切爾西斯基」。倫敦已有三家俄文報紙、一本俄文雜誌、一家俄語電視台。上網輸入Londongrad搜尋,看到的幾乎都是俄文網站,如http://londongrad.ru/life/。
在「倫敦格勒」最常聽到的用語是「奧利格」(oligarch),這個字的原意是統治的少數人,如今是英國人對超級富豪的新稱呼。去年一月俄羅斯新年時,倫敦市中心著名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舉辦第三屆俄羅斯冬季藝術節,有民間歌舞表演,也有最前衛的搖滾音樂會。
最新調查顯示,英國貧富差距是四十年來之最;平均每四個英國人,就有一個窮人,倫敦尤其嚴重。但《富比士》雜誌報導,倫敦是億萬富豪最多的城市,全球有23位超級富豪在倫敦置產,這其中只有12位是英國人,其他則來自俄國、印度、冰島和南非。
七○、八○年代,阿拉伯人是第一波進駐倫敦的富豪;他們購屋時說:「我要這個」,「這個」指的是「一整條街」。九○年代末期,第二波富豪來自俄國,他們也說「我要這個」,「這個」指的是「一整個廣場」。現在,第三波則是同屬金磚四國的印度富豪。
印度去年外匯存底躍居全球第四,身價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多達36人。去年英國富豪榜,身價超過10億英鎊的54名富豪中,印度移民占了一半;印度鋼鐵大王米塔爾連續三年蟬聯首富。
印度富豪「行徑怪異」,印度利率明明是英國的兩倍,但他們選擇把錢放在英國銀行裡定存。這兩年印度股市上漲兩倍,投資印股會更賺錢;但印度富豪不這麼想,他們說投資英國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投資」。至於倫敦,哎,印度富豪就愛在倫敦有個家。老俄把第二故鄉稱為「倫敦格勒」,那麼印度富豪呢?
浦爾(pur)是印度地名常見尾音,阿默特巴德( Ahmedabad)後者是鑽石工業城,也是甘地的故鄉。
所以,或許日後印度人會把倫敦改稱「倫敦浦爾」(London- pur)或「倫敦那巴」(Lon-don-abad)。但若如此,老英恐怕要忿忿跳腳了。因為不過60年前,印度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
不知是懷舊,還是某種心理作用,很多印度人選擇在英國生活。七○年代,還沒有印度人置產,現在擁有的房產價值已達一萬億英鎊。起初,老英對印度人心存偏見,後來目瞪口呆,如今不得不驚呼:「昔日的窮鬼搖身成為大亨了。」
2004年,米塔爾花七千萬英鎊在倫敦買下黛妃生前的住所,這座位於肯辛頓的豪宅有103間房。房價創當時世界紀錄,英國為之震驚。而且「印度富人打造新百萬富翁街」的消息也廣為報導:倫敦高房價的諾斯伍德區變成印度富豪聚居地,是英國第一個「單一種族的百萬富翁區」。
昔日門房、傭僕「翻身」讓英國人很不是滋味,但事情還不止於此。
捷豹(Jaguar)、路華(Land Rover)這兩家英系豪華品牌車廠,因為虧損連連,前幾年被美國福特汽車併購。但近年福特也經營不善,欲出售Jaguar和Land Rover。印度兩家車商競購,其中,塔塔汽車(Tata Motors)是印度最大的汽車公司。據英國太陽時報去年12月底報導,福特考慮賣給塔塔汽車。
除了王室使用的勞斯萊斯汽車,Jaguar和Land Rover汽車幾乎是英國的象徵。前幾年,英國鐵娘子、卸任首相柴契爾夫人來台訪問,指定座車要Jaguar,也要求給他的夫婿搭Land Rover。這兩家「標竿車廠」被美國買去也就罷了,如今賣給印度…真是「情何以堪」。
當然,印度人也不是這麼愛「老東家」。
2006年11月,「印度矽谷」班加羅爾(Bangalore)改名、去除殖民痕跡,以當地通行的卡納達語稱為「班加魯魯」(Bengaluru),同時改名的還有七個城市。英國殖民時代,把許多太長或難念的印度地名改得適合英語發音,譬如特魯凡琅塔普蘭(Thiruvananthapuram)改成特里凡特琅(Trivandrum)。1947年印度獨立後,紛紛把這些地名改回來。
不過,我們去印度旅遊,恐怕也會不會唸Thiruvananthapuram吧。
話說回來,印度人雖然要「去英國化」,卻又常以英語流利而自豪,甚至富裕之後到倫敦置產。「印度人向來保守,不願露財,」印度一位房地產商說,「如今卻想讓別人知道他變富有了。」英國媒體也說這是故意炫耀財富,「他們是要向世界顯示:印度人不能再被小看了。」
無論如何,倫敦格勒也好,倫敦浦爾(或倫敦那巴)也罷,都表示子彈、核彈不如銀彈。民族主義恐怕終將不敵資本主義,畢竟有錢才是大爺;若干年後,英國人如果像台灣一樣,問誰是「正港英國人」,可能還不好回答──至少「老俄」長相與「老英」不易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