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中國、中東國家和俄羅斯的主權基金快速崛起,並且積極在全球尋找利基,這些主權基金總計達三兆美元(近台幣百兆),去年夏天在歐洲引起緊張的負面反應。但隨著涼涼的秋意籠罩歐洲經濟,歐盟國家態度轉變,對主權基金改拒為迎。
主權基金由國家管控,挾新興國家的強勢,追求避險基金或私募基金那種厚利而諱莫如深的投資,的確難免令人懷疑危及國家安全。德國總理梅克爾就曾警告,對外國政府的居心不要有「天真」的幻想。德國一位高層政壇人物甚至直斥避險基金和私募基金為「蝗蟲」。
但時殊勢異,主權基金近月在歐美銀行所做的投資,使很多人認為主權基金是有用的,至少在危機時期有用。歐盟主管歐洲市場內規的專員麥克里維表示:「當前的金融亂象清楚證明,金融流動性攸關經濟興衰,我們不要為了顧慮主權基金,而對投資和資金的自由流動設置站不住腳的障礙。」
英國副財相烏瑟十二月對中國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基金公司」董事長樓繼偉保證,英國「對來自所有國家的投資者保持開放」。德國去年計畫立法調查外國主權基金在德國的投資,現在基本開放,預定下月立法,成立一個類似美國「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的機構,外國主權基金占一家德國公司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股份,該機構有權調查,外國主權基金如果涉嫌假投資之名,行追求政治利益之實,委員會有權喊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