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調查 沒錢繳、讀不好、資源少、人際多困擾、未來多煩惱
【本報台北訊】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國內貧童普遍面臨「沒錢繳」、「讀不好」、「資源少」、「人際多困擾」、「未來多煩惱」等五大煩惱,煩惱程度是一般孩子的二到四倍,貧窮帶來的煩惱問題令人憂慮孩子未來發展,需要社會支持體系及時介入。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去年十月到十二月針對國小四年級到國中三年級學童調查學校與家庭生活,其中,家扶孩子一千六百五十七份,一般孩子三百八十四份。這項「台灣貧童生活煩惱調查報告」發現,四成五受訪貧童沒錢繳交學雜費與營養午餐費,是一般孩子的三點八倍。三成零一擔心家中經濟狀況而無法專心唸書「讀不好」,是一般孩子的四倍。
受訪貧童中,八成零四國小時課業甲等以上,和一般孩子的九成一七差異不大,但升上國中後,相當甲等以上成績的比率大幅降低為二成三,與一般孩子的五成六七相比,落差開始拉大。家扶分析指出,貧童上國中後更為懂事以致於負擔家中更多經濟與生活的煩惱,學業壓力及難度又相對提升,卻又缺乏協助資源,是使成績更為落後的主要原因。
調查分析指出,貧窮造成孩子在各生活面向的匱乏,從孩子願望比較也可顯示生活落差對他們心理層面的影響。
例如,在一般孩子希望變得更有錢、更能拿去捐、有兩台電腦、有時間上美術班和鋼琴班、賺大錢帶爸媽姊姊出國旅遊的同時,家扶孩子在經濟層面的願望,卻是希望沒有學雜費和生活經濟的困難與煩惱、可以繼續求學、上才藝班、有很多故事書;有些人希望有一台腳踏車,這樣摩托車就不會超載;有些人希望快快長大,能去打工分擔家計。
一般孩子希望每一次考試都能拿到好成績給爸爸媽媽看、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能更進步、爸爸能在家吃晚餐、媽媽抱抱我、有更多時間和同學相處的同時,家扶孩子則希望以後能讀到好學校、希望真的有一天能考試拿到二十名、課業加油成為家人的希望、希望媽媽工作少一點多陪自己、希望能交到很多朋友一起討論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