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集集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花了一年多時間,詳細紀錄台灣兩百多種蝸牛活動及概況,中心專家介紹這種在地球上已經爬了三億多年的動物,過去中心陸續提出調查報告,都係片段零星個案,最近完成全都錄,將在南投縣該中心「保育教育館」放映。
恐龍時期就出現的蝸牛,閩南語稱之「陸螺」或「露螺」,為陸棲軟體動物,有很長的演化史,平原到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城市到鄉村、熱帶到寒帶都有分布,蝸牛適應環境能力強。
蝸年中絕大多數為台灣本土品種,多半為腹足綱的有肺類,頭上有兩對觸角,眼睛長在比較長的後觸角頂端上,身體縮進貝殼裡時,沒有硬蓋子蓋住殼口,扁蝸牛、盾蝸牛、栗蝸牛和煙管蝸牛都是這一類。
另有屬於腹足綱的前鰓類蝸牛,身體後端有一片口蓋,縮進貝殼時,口蓋可把殼口封閉,頭上一對觸角,眼睛位於觸角基部,青山蝸牛、台灣微山蝸牛、斯文豪氏帶管蝸牛都屬這一類。
他指出,多數蝸牛有外殼,且呈黃褐色,殼與土壤、朽木的顏色相近,具保護色功能,有的則會融入顏色、條紋變化,而備加迷人。
蝸牛葷素不拘,喜歡各種蔬菜、菌、蕈類、球根、瓜果以及各種腐植質,也會攻擊其他蝸牛當作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