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揭示,西元前3世紀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運動員就嘗試飲用白蘭地與葡萄酒的混合飲料,或食用什麼袓傳密藥大雄丸,以便獲得威而剛的力量來戰勝對手,當時甚至還有人把生物鹼與酒精混合在一起服用。不過,古早的奧運會比現在隨便多,就算靠這種撇步來取勝,也無法以科學手段證明這是什麼不道德的欺騙行為。
到了近代,為獲得勝利而服用大補藥的做法依然流行。19世紀中就有很多非官方記載指出,選手服用興奮藥劑參賽,而且大部分都發生在1896年的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之前。第一次正式記載中有服用興奮劑藥物的運動員,是1865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一次游泳比賽,當時有人因服用興奮劑導致身體失常而被人特別注意。
早期歐洲自行車運動員最常用興奮劑,因為當時歐洲常舉行一種日夜不停、持續進行一百四十四小時(六天)的自行車大賽。為了增強耐力贏得勝利,運動員常服用一種混合而成的興奮劑,而且每個國家的運動員所「研製」的藥物都不太一樣。
像比利時運動員在大賽開始前,會吃一種浸泡過藥物的糖片,這也使他們在大賽最初幾年幾乎戰無不勝。當其它國家發現比利時運動員原來是喀藥上陣時,法國運動員開始利用咖啡因片補元氣;英國運動員則吸純氧,再加上喝白蘭地、海洛因和可卡因的混合物來提神。
總之,運動員變得越來越不擇手段,想盡辦法就是要提高成績。後來,這些自行車運動員的致勝秘訣很快就傳遍整個體壇,到十九世紀末期,上場比賽前喝酒,已成為許多國家拳擊選手的普遍慣例。
體育界首次與喀藥有關的死亡事件,發生在一八八六年。當時一名英國自行車運動員想拿冠軍想瘋了,一口氣吃下所有能讓自己更猛的補品,結果因為過量服用,掛掉了。
興奮劑危機首次波及現代奧運會,發生在一九○四年的美國聖路易斯奧運會上。當時,美國馬拉松運動員托馬斯‧希克斯因在比賽途中服用了大量的獨門密方,導致率先衝過終點後倒地不起,後來經醫務人員緊急搶救才蘇醒過來。而在一九○八年的倫敦奧運會上,義大利馬拉松運動員多蘭多‧彼得跑到終點時也癱在地上,當時也有人猜他使用了大量的興奮劑。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