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天補什麼冬?
十一月初七立冬,許多人就開始瘋起吃補,不過感覺天氣老是熱和熱和的,有時氣溫甚至高達攝氏三十度以上,想跟著節氣在立冬吃補冬,還真怕流鼻血呢!確實因為台灣處於亞熱帶,國曆十一月時還是農曆「十月小陽春」,因此吃補就得有變化,不能像古代人的補冬那樣食古不化了。
立冬是農曆冬季第一個節氣,「斗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傳統上「冬」是屬於結束和「凍」的意思,也就是萬物趨向休止,民俗上會在這一天開始進補,讓身體在冬天有足夠的體力對抗寒冷,其實這也是因為過去以農維生的中國人平時吃得節儉,到了冬藏時就要好好進補,因此也有一句俗話說「補冬補嘴空」。
天氣時冷時熱不敢吃補?長庚醫院北區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說,其實立冬吃補的原則是因為開始進入早晚溫差大時,人體免疫力下降,為避免人體因此而易生病,重點是在調節免疫方面,而進到十二月天氣已經正式進入寒冷氣候時,補冬的原則則改以增加體內熱能,改善身體血液循環,特別是手腳容易冰冷的人。
不過要提醒的是,大家可不要以為所謂補冬,是指要吃比較熱性而大補元氣的藥材才行,楊賢鴻說,其實台灣的天氣和大陸相較起來溫熱許多,而飲食習慣也不相同,因此在冬天還保持著熱性體質的人不少,這種到了冬天還是容易燥熱流汗,動不動就臉紅脖子粗的人即使到了冬天,還是得要調降太燥熱的體質。
因此,有時候連清熱的綠豆湯或是菊花茶才是應該多吃的補冬食品;此外,年紀不同的人體質也不盡相同,所以如果全家進補還是「一鍋吃遍全家」那可能反而沒有達到補身的效果。
◆年齡不同,補法大不同
俗話常說︰「囝仔屁股三把火」,就是說小孩的體質都是熱性的,中醫認為是體質嬌嫩的「純陽之體」,因此忌食辛熱、補氣、溫裏、助陽和滋膩味厚的食品,偏偏我們冬天愛吃的食補多半是溫補或熱補,純陽體質的孩童和大人一起吃十全大補,或者又是麻油又是薑母的,那就要小心小孩吃了可能會氣血壅滯不通,甚至會影響發育。
其實不只是兒童,中醫認為人在每個時期的體質都有所不同,所以冬補要採取不同原則,像到了十二歲左右的發育期,因多數補藥具收歛作用,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建議應該以補脾為主,對體質虛弱孩童宜用溫和補劑如四神湯、四君子湯、西洋參等補脾固胃,促進食慾、提高免疫力即可。
而到了十二至十八歲青春期正處急速發育,陳潮宗建議以補腎為主,因為「腎主骨」,中醫的腎代表各種荷爾蒙的分泌,此外,進補也常以俗稱為「半傷補」的補劑為重,必須加入有行血通筋絡、促進發育之中藥材。而少女則因開始行經,因此也要重補血,像四物湯、八珍湯、當歸補血湯等都是具有補血調經促進發育的補品。
進入青年期時則不需要特別做調補,因為青年期體力正處於一生中的極盛時,只建議依照比較不足的部份做調養,例如︰經常熬夜失眠的人容易肝腎不足而陰虛火旺,就要針對這些部分做適度調整,但也不可做太多會讓體質累積惡化的不良作息;而比較特殊的是女性在這段期間是育齡年齡,因此會進入懷孕及生產的體質改變,產後容易因失血及體力虛耗,因此得先從清淡調補的除惡露、除內瘀補血,待傷口癒合後再行進補。
至於進入中年期體力已漸漸變差,男性以補腎壯陽為主,女性則建議以補血為主;到了老年期各個機能都衰退了,因此也不宜大補,則應以清淡養氣為主;而其他體質包括感冒等感染病、慢性肝炎、慢性腎炎及高血脂、腸胃疾病等患者也不宜隨便進補,否則會愈補愈糟。
◆體質也影響進補
古人除了針對年齡不同做了體質的分類外,其實因為日常生活及環境的關係,慢慢會使人累積出不同一般人的體質,長庚醫院北區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表示,因此像許多女性經常熬夜,工作壓力又過大,容易出現血虛和氣虛的現象。
根據中醫體質的分法,大略分成平性體質,及虛證、實證及痰濕證體質,一般說來,虛證體質是最需要補的,而實證體質者也需要補,不過前者是溫熱補,後者則需要涼補。如何知道自己屬於那種體質?平性體質者是不溫不燥,任何時候都覺得身體挺舒服的;虛證體質則分為血虛、氣虛、陽虛及陰虛等;血虛體質好發於女性,通常顯現症狀為貧血,一般經血量較少、精神差、易疲備、因為血液循環不良,所以四肢易冰冷及頭髮乾枯。
而氣虛的人則是易疲勞、容易感冒、面色微黃、胃口差、大便稀、小便清且有不愛喝水的特性。至於陰虛則好發於男性,顯現症狀是早晨起床時精神差,大便稀、易有陽萎、早洩症狀,陰虛體質男女皆有,這類患者容易口乾舌燥、便秘、小便黃、火氣大、脾氣不好、舌苔偏紅、睡眠品質不好。
至於實證體質的患者通常火氣大,多發生於身體強壯者,這類患者容易口臭,連冬天也不太怕冷,平言怕熱,而痰濕的人則屬於肥胖型,患者通常缺乏運動,容易患糖尿病,中醫建議痰濕症者不宜吃補,否則易引發關節瘙痛及腸胃不適。
對於血虛者來說,冬天補冬食療建議以當歸、 紅棗、龍眼等補血的食藥材為表,經常手腳冰冷又缺血的女性,可用兩錢的當歸配一兩黃耆煎茶汁飲用,能氣血雙補,而喜歡在辦公室泡養生茶飲的女性則不妨用三、五顆紅棗(紅棗不宜多)及一小把龍眼肉沖熱水飲用。
而補氣則以人參最佳,但有些人兼有陰虛火旺體質,則建議可以改用黃者或是枸杞替代,至於補陰虛的藥材通常是甘寒藥,主要有石斛、玉竹、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桑寄生、西洋參等;而前幾年據中國醫院大學研究顯示可預防失智症的六味地黃丸則是補陰中成藥的代表。
至於補陽虛的藥材則多是溫腎壯、祛寒除濕為主,包括︰巴戟天、肉蓯蓉、杜仲、益智仁、骨碎補、淫羊藿、仙靈脾等,由於這類藥材都比較溫熱,其他體質的人最好不要隨意共食。楊賢鴻表示,時代隨著科學的改變,吃補的方式得更科學化,不必拘泥於傳統,冬令進補不一定要十全大補,也不一定要麻油雞或薑母鴨。
舉例來說,平常覺得後頸部緊繃痠痛的熱性體質,喝碗四神湯也可以當冬補,而能降血壓的麥門冬也可以當成涼補,吃素的人則可使用木耳和蓮藕節燉素雞或豆腐也可以達到進補的效果,而脾胃不佳又想吃補的人則可以使用芡實加上紅棗、花生加冰糖燉煮,可補又不燥,也不易造成腹瀉。
◆素食也可以很補
一般人都認為,素食者無法吃補,長庚醫院北區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表示,那是因為中國人一般的藥膳都會強調加點肉,利用動物油脂的部份讓藥材的有效成份游離出來,同時也是因為老祖先們平常很難得吃到肉,因此食補時一定會強調加肉來補充蛋白質。
其實現代人蛋白質很夠,而以豆製的素雞、豆腐等食材其實也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製作時也含有油脂,已經足夠讓藥材有效成份游離出來了,因此像是四物或是當歸等補的藥材,只要加點素雞下去燉,素食者也很吃到又養生又好吃的補味。
而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則建議素食者在冬令吃補時應該要善用核桃、芝麻等核果及種子類,因為素食的飲食比較容易缺乏各種脂肪酸,以及脂溶性維他命,而這些都是核果類和種子類食物中很豐富的營養素,此外像是老薑和麻油等有助活血生熱的輔助品,和藥材同煮同炒,也有助藥材性味的釋出,整個冬天裡也可以全身都暖呼呼。
◆建議素食者的補冬食品
●淮山芝麻糊材料:淮山(山藥)6片、芝麻粉3大匙、適量冰糖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表示,這道食材特別適合冬天手腳容易冰冷及胃寒者,由於腸胃屬於「脾」系統,芝麻糊是很不錯的保養飲品。
陳潮宗說,芝麻含有大量的亞麻油酸,能產生熱能,食療中常被用來做烏髮和潤膚的美容食療,如果有排便無力現象,芝麻也有滑腸作用,而淮山和芝麻一樣具有健脾的作用,因此他建議多用一點淮山粉增加濃度,以免芝麻熱量太高,怕胖的人也可以再放燕麥片當成早餐或午餐食用。
●洛神花茶材料:洛神花8朵、陳皮6克
台灣的洛神花已經通過健康食品認證,證實它具有降低血脂肪的功效,陳潮宗說,因此洛神花對於血管硬化或周邊血管阻塞引起手腳冰冷的患者具有一定的效果,是熱性體質很好的食補。
洛神花不僅降血脂,還具有利尿、降血壓的作用,也是傳統女性養顏食療,深紅色的洛神花能補血並含有維他命B群,陳皮也是降血脂常用中藥材,對於消化功能不佳、便秘等改善也有不錯的效果,但腸胃虛冷者不宜。
●銀耳桂棗飲材料:白木耳2克、紅棗6顆、茯苓5克、桂圓肉5克、冰糖適量紅棗和桂圓肉都是秋冬溫補不可缺少的藥材,而有「中藥燕窩」美名的白木耳(銀耳)則具有滋陰養顏功用,甚至因為富含植物膠及黏液質,也有助胃腸道新陳代謝,而茯苓則具有安神的作用,因此無論是身體虛寒,或是擔心血脂肪過高、血管硬化,都是不錯的補冬飲品。
陳潮宗表示,將所有藥材一起放到滾水中以小火滾15分鐘,就可以做出一小鍋,體力欠佳及睡眠不足者多食可補充元氣。
●古道熱茶材料:老薑2片、高良薑8克、附子88克、紅棗10顆、黑糖60克
老薑能生熱驅寒,很適合手腳冰冷的女性,這道茶飲也很簡單,也是把所有藥材都放至電鍋煮,外鍋用半杯到八分滿杯水,內鍋用一碗半的水;怕藥味的人可以多放點水稀釋,電鍋跳起來即可飲用。
這道茶飲對下腹虛寒疼痛及想補血的女性特別方便,老薑也是很好的益氣溫脾藥材,因此就算只用紅茶加兩片老薑也具有作用,陽虛的患者可補腎陽不足,脾胃虛寒者也能散寒止痛,更能加速血液循環,全身都暖起來,不怕冬天低溫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