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不花錢 助長物價上揚疑慮 台幣發行創新高 貨幣所得彈性首度跌破一
【本報台北訊】低利率、加上M型化社會,讓台灣消費者愈來愈不敢亂花錢了。據中央銀行最新公布的「貨幣所得彈性」顯示,今年國人的貨幣所得彈性從過去長期以來的一點零三七,下跌至零點九六三,首度跌破一,間接造成民眾消費購買力的縮水。
表面上,國內物價維持在百分之二以下,並無通膨疑慮,但中央銀行發行的新台幣通貨發行餘額,由九十一年初的六千九百六十一億元,今年年初增至九千六百四十億元,五年內成長約百分之三十八點五,成長速度超乎正常,國人持有貨幣的意願比往年強烈,也有助長物價上漲的疑慮。
造成貨幣所得彈性下跌的原因,主要是民眾希望將新增的所得轉往投資獲利更高的其他非貨幣商品,往如基金、股票、壽險保單或海外市場等,尤其近來國內利率水準偏低、加上通貨壓力上升,也會影響民眾持有貨幣的數量。
尤其令人關心的是,以往新台幣通貨發行的最高峰都出現在農曆年關前夕,但一個半月後便會大量回籠,流通在民間的通貨發行額回跌至七、八千億元水準。但以今年農曆年前最高峰一兆三千七百六十七億元後,央行今年一整年發行的通貨,有長達近四個月都在兆元以上,其他月份也都高踞在九千多億元,顯示近一年來國內的通貨發行額確實有「偏高」之嫌,多少也有助長物價上漲的疑慮。
另外,目前台灣發行的信用卡,至今年十月底止,簽帳金額逾一千二百億元,意謂民眾手中可替代現金的塑膠貨幣工具相當普及,但國內的通貨發行餘額卻逐年快速上升,可能和近年來國外原物料價格不斷飆高,民眾寧願多持有通貨現金,隨時等待購物有些許關連。
「貨幣所得彈性」就是所得增加時貨幣需求的相對數量,跌至一以下,代表民眾手中握有的貨幣需求數量不如以往,顯示未來貨幣供給的需求也將較以往需求下降,使得中央銀行今年最後一次理監事會中,首度下修了貨幣供給額年成長目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