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市昨天展開第一次「古蹟大挪移」。為配合捷運松山線的施工,位於北門旁,有百年歷史的鐵道部台北工場被架高,人力和機具齊力拉,向東南方挪移三十公尺,待民國一一年捷運松山線及機場捷運完工後再挪回。
昨天一早,鞭炮鑼鼓聲中,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於台北工場舉行祈福儀式,在焚香祈福、獻花、獻酒的儀式中,啟動台北工場的挪移。
台北工場周圍基地,施工單位早已向下開挖約三公尺,並以堅固的地梁將古蹟向上頂升,並在下方鋪設鋼軌和實心圓鋼棒。挪移時,以電腦控制的油壓千斤頂來推動,台北工場便隨著鋼棒滾動,緩緩挪移。主辦單位以喜氣的紅色彩帶圍繞台北工場,邀集文化局長等學者專家,象徵以人力挪動台北工場。實際上,古蹟後方有三十名左右的工程人員正在操作工程機具。
在眾人的「一、二、三」聲中,總重達一二四噸的台北工場建築物緩緩移動,這是台灣繼高雄車站挪移後,第二次古蹟大挪移,耗資五千八百六十八萬元。捷運局表示,為了呵護古蹟,未來將以一分鐘一公分的「龜速」,耗費九個工程天完成挪移。未來也將利用混凝土、鋼梁加強古蹟結構,以避免遭受地震和颱風的傷害。
建於一九九年的台北工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原先是清朝時代的「機器局」。日據時代改由鐵道部管轄,名為「台北工場」。早期業務包含鐵道車輛組立、鐵道鋼材組裝、鐵道及車輛的維修。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由於台北工場屋頂的鋼架可能為清朝劉銘傳建設鐵路的廢棄鐵軌,建築樣式融合日式殖民風情,「清骨日皮」富含歷史價值。未來將規畫古蹟園區,並要將現存於國立台灣博物館,由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所引進的第一號蒸汽機車「騰雲號」的車頭,轉進台北工場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