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妙為大樹報導】二十五、二十六日兩天晚上,佛光山檀信樓大禮堂梵音妙樂處處迴盪。兩場以台灣、韓國佛教音樂為主題的梵音饗宴,台上歡喜讚誦,台下歡喜聆聽,大眾儼然置身於佛國淨土。
「二○○七東亞佛教音樂交流暨學術論壇」第一天晚上「台灣佛教音樂」之夜,由南華大學雅樂團以震攝人心的「擊鼓迎賓」揭開序幕;接著現代佛教音樂方面,有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學生、孫娟娟及張健宇等人的演唱,都是由星雲大師作詞,不同作曲者以現代流行音樂譜曲。
舞蹈方面,則由佛光山敦煌舞團演出「遇見觀音」,平日以舞修心的舞者,在台上透過肢體、眼神,告訴觀眾如何在苦海中依尋「六字大明咒」找到皈投之路;最後傳統佛教音樂部分,由如寧法師唱出「鐘聲偈」,及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唱出「準提咒」及「七如來」;莊嚴的聲音,加上法師結手印的祝福,不但莊嚴大眾的身心,也博得全場如雷的掌聲。
第二天晚上「韓國佛教音樂」之夜,是由馬山佛樂團演出「佛母山靈山齋」,演唱被列入大韓民國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第五十號靈山齋保存會,共分擁護偈、運心偈作法舞、覆請偈、千手缽鑼舞、優扎作法舞、和請、莊嚴念佛等七個程序,其中千手缽鑼舞是在缽鑼舞中,舞蹈動作最為華麗、雄壯,可稱為缽鑼舞的最高峰。對大部分的聽眾來說,韓國這場表演,也許聽不懂內容、抓不準節奏,卻得以跳脫所有框框,少了六根的障礙,直以佛心與之相應,可謂禪與藝術結合的典範。
透過兩天晚上的交流表演,觀眾從宏觀角度看到台灣從傳統到現代的佛教音樂發展,也從微觀角度體驗了韓國佛教儀式音樂的莊嚴攝受。這除了是東亞佛教音樂發展歷程中之一大盛事外,更為在場所有與會者帶出「鞏固傳統,發展現代」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