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東亞佛教音樂交流學術論壇》佛樂弘法利生 理論實踐並重

 |2007.11.28
932觀看次
字級

台港中韓學者研討佛教音樂文化 以學術論壇匯聚焦點 實現生活佛教功能

【人間社記者黃俊雄、妙方大樹報導】「二○○七年東亞佛教音樂交流暨學術論壇」,二十六、二十七日在佛光山召開,來自台、港、中、韓等國家地區的教授學者運用Power Point、短片,詳述論文菁華要義,聽眾踴躍提問,引起與會學者討論,氣氛熱烈。

由中央音樂院現代遠端音樂教育學院院長袁靜芳、韓國漢陽大學名譽教授權五聖、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呂錘寬、韓國古盤音研究會會長李輔亨、佛光大學藝術所所長林谷芳、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相關研究員項陽主持的六場論文發表會中,研討〈論台灣釋教儀式音樂之源流〉、〈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歷程之研究〉等十八篇論文。

有人提出「儒釋道如何共存於儀式當中」、「摩梭族是母系社會,卻又盛行喇嘛教,對喇嘛的崇高地位是如何對待」、「宗教儀式中,宗教性與娛樂性認定之差異」「台韓宗教儀式之五音階問題」、「韓國鼓的節拍受到西方影響,但為何不是受日本和中國的影響」等深度問題。

袁靜芳教授表示,佛教的禮儀與功能,要能反映歷史,同時結合現代做客觀、深入的探討;優勢宗教要能切合時代,擷取社會菁華,不墨守成規,方能提升層次。

項陽博士也認為,佛教、道教與民間社團所用音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一致性,是一種歷史上客觀存在,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應選取合適的音聲和相關的樂曲,既能為宗教服務,也可拉近與社會的距離。」

高雄普賢寺監院妙樂法師,就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歷程之研究提出看法:星雲大師認為任何宗教宣揚教義皆少不了音樂禮讚,因此從念佛會的梵唄唱誦到青年歌詠隊的創作佛曲,乃至佛光山梵唄讚誦團的成立,將人間佛教透過音樂傳播,實現大眾性、普及性、喜樂性的生活佛教功能,建構起「弘法利生」、「經驗平台的建構」與「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多元運用」等,屬於佛光山「佛教音樂」的實踐精神。

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蔡燦煌也指出,佛教音樂的特性受佛教文化的要求而形成,如《普門品》中「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的理念,影響了梵唄音樂的特徵,卻更因梵唄的存在和運用而凸顯宗教的神聖性。他強調,無論殿堂音樂或傳統音樂都應該落實在實踐的基礎上,即不能因著重理論而偏廢了實踐。

正如師大教授呂錘寬所說:佛教音樂不外固守傳統與吸收當代流行兩類,結合之後,能為寺院、民眾所接受而能弘法、利生,就是美的音樂、梵唄,就如取一瓢長江水,因其源遠流長,何能確定取自何處?

針對儀軌音樂走上舞台,林谷芳認為,當僧眾具備藝術家的轉換訓練,舞台就不再是行者的局限,因此僧眾的專業訓練、讓表演場所趨近於宗教道場、儀式場所是當務之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