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妙益美國德州報導】在美國德州國際實驗合作組(BABAR)從事研究的現任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物理系主任婁辛丑與博士研究員葉樹偉所帶領的團隊,發現了一種奇特且被找到機率很小的粒子Y(4260),為實驗與理論物理界基礎研究帶來新氣象。
完成這項實驗的研究小組主要有四位,包括葉樹偉、婁辛丑、喬.艾然,以及葛蘭.威廉。婁辛丑於一九九四年前往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物理系任教,二○○四年出任系主任。
葉樹偉在二○○四年首先推出初態幅射過程尋找新粒子,並在今年完成了這一發現。而他採用的初態幅射方法,是婁辛丑於一九九九至二○○○年開發並驗證的新方法。
Y粒子有何重要性?葉樹偉表示,這是基礎研究,一時之間無法看到對一般人生活的影響。「Y粒子產生的機率很小,」婁辛丑表示,當研究團隊在SLAC進行電子與正電對撞實驗時,產生的能量是質子的11倍;此時若能產生出粒子Y,這是在對撞中的千分之一機率產生出來的,一旦產生後,正電子會釋放出四至五倍能量,而讓對撞力減慢下來。「這是非常巧妙的過程,」婁辛丑強調。
粒子Y研究團隊中的兩位傑出華裔研究人員都是中國科技大學校友。葉樹偉於一九八六年進入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一九九七年獲得博士學位後留校,曾在一九九七至九九年間前往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據聞愛因斯坦曾在此一機構做過研究。葉樹偉於二○○二年來美研究,曾獲中科院院長獎。
婁辛丑於一九七九年進入中科大近代物理系,一九八九年獲得美國紐約大學博士學位,多年從事高能物理研究,是BABAR粒子物理國際合作組重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