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彭日鏡新竹報導】農業時期,鄉間可見一座座簡陋的茶亭,除了供路人歇腳外,還有善心人士「奉茶」解渴,充分表現古早人的純樸及樂善好施的美德。隨時代變遷,如今茶亭一座座荒蕪而相繼倒塌,文化財已成歷史陳跡,十分可惜。
文史工作者黃榮洛說,台灣光復初期,交通不便,民眾外出全靠兩隻腳,半途走累了需要歇腳休息,茶亭應運而生。
茶亭的造型多為四角亭,以土、磚、竹木所造,屋頂有瓦、茅草。大部分建造在交通要衝、十字路口、大樹下,視野佳、風景美的地方,茶亭內三面有板凳,以石板、木板或竹條為材,供路人歇息。
黃榮洛指出,茶亭入口處則擺放有茶桶或甕缸,旁邊則有陶製茶碗、木杓或竹杓,裡面則裝滿茶水,茶水則是附近善心人士所提供,也有發願施茶,免費供應給過往民眾、肩荷、挑夫等人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