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儀式感 應對未知降低焦慮

 |2021.10.26
1408觀看次
字級
每個人都有日常習慣,無論多麼小的習慣,都可以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種秩序感和控制感。圖╱unslpas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人類學家布羅尼斯瓦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20世紀初訪問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特羅布里恩群島(Trobriand Islands)時,他注意到,漁民出海前會做精心凖備。他得出一個結論,島民的「魔法」儀式,是為了幫助他們應對太平洋不可預知的力量,儀式不止幫助人們實現價值觀,也降低焦慮。

據BBC報導,馬林諾夫斯基記錄了島民們在冒險出海前,會進行的一長串儀式,會小心翼翼地在獨木舟上塗上黑色、紅色和白色顏料,邊塗邊唸咒語。他們用木棒敲擊船,把船頭染成赭色,船員也用貝殼裝點手臂。但當漁民出海進入附近平靜的瀉湖時,則未進行儀式。馬林諾夫斯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島民舉行的「魔法」儀式,是為了幫助他們應對太平洋不可預知的力量。

後來的人類學家注意到,世界其他地區的漁民,比如在德克薩斯州海灣沿岸從事深海捕魚的漁民,和英國東安格利亞的流刺網漁船船長,也容易產生迷信和堅持儀式,來幫助他們應對職業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危險性。

每個人都有日常習慣,無論多麼小的習慣,都可以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種秩序感和控制感。圖╱資料照片

●實現價值觀 減低焦慮

心理學家研究,確定了儀式的3個要素。首先,它由固定連續發生的行為組成,一個接一個,並以形式和重覆為典型;其次,這些行為具有象徵意義;最後,這些儀式化的行為通常沒有明顯目的。

例行公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人類形成了基於價值觀的儀式。例如,有基督教價值觀的人給嬰兒洗禮,作為精神重生的象徵。

但儀式的作用遠不止幫助我們實現價值觀。它們也可能讓我們不那麼焦慮。

儀式性的做法有助於不確定的未來,帶來一定程度的可預測性。科學家稱,它們讓人類大腦相信存在穩定和可預測性,是「對抗不確定性和焦慮的習慣性緩衝器」。

運動員透過儀式,獲得更高的心靈穩定。圖╱資料照片

研究表明,儀式減輕焦慮的效果,幾乎適用於任何高壓工作。在一項有趣的實驗中,研究人員指導參與者執行一項誘發焦慮的任務──在陌生人面前唱〈不要停止相信〉。參與者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被要求事先進行一項儀式(包括在他們的畫上撒鹽),第二組只被告知任務內容,然後讓他們安靜地坐著。

研究人員通過測量參與者的心率、焦慮感和演唱程度來確定他們的焦慮程度。哈佛商學院談判、組織和市場部門負責人弗朗西斯卡·吉諾(Francesca Gino)表示:「完成儀式的參與者唱得更好,心率明顯更低,報告稱,他們的焦慮感比未進行儀式的參與者低。」

運動心理學家還提出,賽前儀式可以給運動員帶來好處,比如擁有更好的執行力,以及可能降低焦慮水平。據報導,曾贏得20個大滿貫單打冠軍的拉斐爾·納達爾(Rafael Nadal)說,在每場比賽前都進行這樣的儀式。

吉諾說:「即使是簡單的儀式也可能非常有效。」

很好的例子如佛光山的三好球隊平時除了禪坐定心,在賽前也讓球員集合,一起背誦《心經》紓緩情緒,再用輕鬆的態度出擊,比小心翼翼、繃緊神經上場的效果還要來得好。

普門女籃跑香、靜坐,讓球員更專注比賽。圖/資料照片

無獨有偶,國家交響樂團(NSO)單簧管副首席賴俊諺,24日在法國魯昂於第五屆藍瑟勒單簧管大賽(Jacques Lancelot International Clarinet Competition),擊敗各國好手,一舉抱回「首獎」以及「最佳觀眾獎」雙料大獎。賴俊諺表示,除了感謝樂團和師長的支持,更透露面對比賽壓力和緊張,他都是靠冥想去除雜念、持念《心經》專注定神。

也有一些事件顯示,儀式也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一些最具挑戰性的時期,比如悲傷的時候。

●祈禱精神練習 帶來完美表演

有研究證實,儀式化的聖歌能讓足球迷產生共鳴。對於創作型歌手碧昂絲(Beyoncé)來說,和所有工作人員圍成一圈祈禱是一種「精神練習」,可以帶來完美的表演。

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博士生約翰內斯·卡爾,研究儀式如何影響社會聯繫和健康,他說:「在參加完集體儀式後,許多人都表示,自己與他人的聯繫更緊密了,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只是觀察儀式。」

佛大女籃隊員手搭手,齊心爭冠。圖╱資料照片

範-穆魯科姆對巴西和英國的宗教儀式進行的研究顯示,參加宗教儀式可以提高疼痛閾值和體驗積極情緒的能力,從而增強群體中的社會聯繫。

總的來說,無論是非正式的、世俗的、個人的還是團體的,儀式都能對我們的健康產生積極影響。吉諾建議,「當生活中碰到壓力,比如要在工作中做報告、考試或進行艱難的對話之前,採用預演儀式。」就像特羅布里恩群島的漁民一樣,可以幫助你做好凖備,應對前方洶湧的大海。

每個人都有日常習慣,無論多麼小的習慣,都可以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種秩序感和控制感。圖╱unslpas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