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比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高,比四川樂山大佛早的山西太原蒙山大佛,近日完成全面加固工程,即將展開整個大佛修復過程。
蒙山大佛是中國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北齊高洋帝於天保二年(西元五五一年)開鑿摩崖大佛;隨後新建庇蓋大佛的殿閣,然因寺毀閣傾,大佛淹沒亂石瓦礫中。如今在蒙山南麓石崖之間,一個無頭石刻巨人端坐其間,寬大的胸肩、修長的雙臂,軀體雖破碎不堪,但大佛身軀及底座仍然令人震撼。
為了恢復大佛原貌,山西太原晉源區文物局局長楊秀生邀請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孫進忠進行實地勘測,並做出加固方案。
經現場測量勘查,蒙山大佛從底座到頸部高度近三十公尺,胸頸部高十七點五公尺,頸部直徑五公尺,肩寬二十五公尺,大佛身體部分呈現岩性各異岩層,尤其是肚子部分是含有泥質的砂岩,很容易風化,所以目前看到的是肚子凹陷的佛像。
孫進忠決定採用錨桿加固方法來固定大佛,所謂錨桿加固就是選取大佛身上幾處點,在一處點上將擰成好幾股的鋼筋,用鑽頭打入二十幾公尺深,與堅固岩石結合,再灌入水泥;佛體表面則用鋼筋板扣住。蒙山大佛雕出了佛像輪廓,再掛泥坯最後彩繪而成,於是孫進忠設想將加固好的佛像外再加固一層鋼筋網,再掛泥坯進行彩繪。
由於佛像頭部分完全破壞,各方專家幾經討論,最終決定從佛像頭後的山體位置開個槽,供頭部安放。
楊秀生說,三年之後,修復好的大佛身高六十一公尺,大佛身披袈裟,神色安定,雙手朝天,坐立於蒙山之中。(本報香港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