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極地作畫第1人 梁丹丰辭世

 |2021.09.09
1653觀看次
字級
梁丹丰於六日辭世,她對多位知名藝術家影響深遠。圖/銘傳大學提供
梁丹丰畫作〈漢堡易北河邊紅鼻子〉(德國)。圖/國家圖書館提供
梁丹丰畫作〈馬祖大坪村老太太〉。圖╱國家圖書館提供
梁丹丰為佛陀紀念館創作〈慈悲的引領〉巨幅水彩畫 。繪圖/梁丹丰。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知名水彩畫家梁丹丰教授於六日與世長辭,享壽八十六歲。她是女性華人藝術家遠征極地作畫的第一人,也是台灣女性結合自助旅行與繪畫寫生的開創者,繪畫足跡遍布八十多個國家。

為推廣美育,梁丹丰生前將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件親筆畫作、約五千七百筆手稿全數捐贈國家圖書館永久典藏,為台灣目前文藝界最大數量之捐贈,其價值難以估計。

梁丹丰生於一九三五年,曾就讀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後移居至台灣,分別任教於銘傳大學設計學院、文化大學和國立藝專美術系,並曾獲國家文藝獎。

畢生代表作品

都已捐贈國圖

梁丹丰和佛光山因緣深厚,二○一一年,她在福華沙龍展特地展示一幅長卷,特別的是,這幅長卷並非展品,只限定在福華沙龍展開幕當天給有緣人欣賞。長卷上畫的是佛光山即將落成的「佛陀紀念館」。梁丹丰以七公尺半長、一百三十三公分寬的巨幅尺寸,收納佛陀紀念館八座塔矗立在山林間的全貌,其間蓊鬱的樹林、雄偉的寶塔、莊嚴的佛像,無不秀逸靈動地呈現在梁丹丰筆下,令觀者讚歎不已。

當時,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即將竣工,與梁丹丰交情深厚的佛光山法師,頂著烈日陪梁丹丰,從山的另一邊遙望佛館全景,梁丹丰現場以彩筆捕捉下一幅又一幅美景。

本來梁丹丰只畫一般畫幅,卻因星雲大師觀畫後讚歎:「畫得太美了!」而生出畫佛館全景的信心和動力。她再次上山,帶著愛丁堡大學建築博士的兒子梁銘剛同行,把建物的定位和比例等問題解決後,再把她所見到的真實景致,一氣呵成地在長卷上呈現。

女兒梁銘毅表示,梁丹丰畢生具代表性作品幾乎都已捐贈給國家圖書館,這讓母親始終感到安慰而放心,家屬也舉雙手贊成。

家中的畫室,近年來學生、摯友來訪仍不間斷,他們和母親一同繪畫,激盪創作新火花,鼓舞熱愛繪畫的母親,儘管身體不舒服,也能樂在創作。

畫作搭配散文

展現天地之美

國圖館長曾淑賢表示,梁教授長於旅遊寫生,地點廣遍世界知名城市,甚至荒野自然等偏僻角落,繪畫的足跡遍布八十多個國家,並經常將其水彩畫作與旅遊心得搭配而成散文集,知名於世。

曾淑賢表示,梁教授出身丹青世家,且在台生活繪畫超過一甲子,留下了大批關於台灣的畫作畫稿,從自然風景到建築、人物、常民生活,題材多樣,豐富精彩,可謂用力極勤、用情甚深,展現強烈的台灣生命力。

梁丹丰以畫作展現天地之美,曾淑賢表示,她待人更是誠摯、真情、體貼,尤其優雅的旗袍身影、沉靜的微笑、溫煦的話語,讓人印象深刻,久久難忘。聞梁教授因病辭世,國圖同仁皆感哀傷不捨,並將持續推廣梁教授捐贈的畫作,及無私奉獻的精神。

國圖除了將捐贈的畫作永久典藏,並全數進行影像數位掃描,納入國圖「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無償提供各界運用,以永懷梁丹丰教授畢生對於繪畫創作的不朽成就,及無私奉獻的精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