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期生活用品雖然著重於實用,其實本身亦富含文化意涵,為強化在地藝術產業競爭力,讓藝術創作者創作得以永續,外貿協會、文建會、故宮等單位共同合作下,為創意產業商機加值。
紙編手工藝家蕭惠珍說,早期農業社會做手工藝只是當休閒在做,沒有想到此一休閒工作,如今成為生財的工作,她說,早期農業社會有很多東西,都可一物多用,若要強化競爭力,手工藝物料源有提升的必要,如此才可讓工藝品變成實用的商品。
鶯歌傑作陶藝負責人許元國早年以做生活陶瓷為主,自社區總體營造施行後,意識到台灣有很多特色,像傳統社區的合院建築等,對外國人來說是很稀奇的,何不建立自己的特色圖騰產品行銷。
他的陶瓷作品以台灣主體特色的產品作為主打商品,希望透過陶藝家不斷創作,讓他們的創作生命得以延續。
基於西方人對東方文化較好奇,吉而好企業總裁侯淵棠結合本土文化為在地藝術注入新生命,像布袋戲偶製作的燈罩、手機、USB等諸多生活用品,未來可能成為廠商外銷的主力。
台灣手工業研究中心技佐林秀鳳表示可惜,竹子一直被東方人廣泛利用,應該有更創意的作法,竹藝創作更上層樓。
台灣是多族群的移民社會,文化內涵自是豐富而多樣,透過創新的設計,更可將文化底蘊呈現,讓世人從中窺見台灣文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