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融合快要成真 美科學家研究有新突破 |2021.08.19 語音朗讀 115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美國科學家利用高能量雷射,加熱和壓縮氫燃料球,引發熱核融合反應,實驗顯示「點燃」核融合目標近在咫尺。示意圖/unsplash 【本報綜合報導】美國科學家17日宣布,美國科學機構已瀕臨達成長期核融合研究目標,而成功駕馭核融合技術將可提供無限潔淨能源來源。位於加州的國家點燃設施(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NIF)利用高能量雷射來加熱和壓縮氫燃料球,引發熱核融合反應。此實驗顯示,「點燃」核融合的目標如今近在咫尺。美國核子科學家表示,這項新進展為可能的新潔淨能源開發帶來希望。美國科學家把192束高能量雷射光束,導引至含氫同位素氘和氚的氫燃料球,壓縮氫燃料密度至鉛的100倍,並加熱至攝氏1億度高溫,藉此引發熱核融合。8月8日執行的這項實驗,產生出1.35百萬焦耳(MJ )能量,大約是輸入至氫燃料雷射能量的70%,而達到「點燃」核融合,意味得出的核融合能量,大於藉由雷射輸入的能量(1.9百萬焦耳)。示意圖/unsplash儘管這次產出的能量僅維持極短時間(只有100兆分之1秒),但科學家已更接近點燃核融合。太陽與其他恆星也是靠核融合產生能量。加州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主任布迪爾(Kim Budil)表示,「這項結果是慣性約束核融合(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研究的歷史性進展」。該實驗室負責經營國家點燃設施。部分科學家認為,核融合是一種未來的潛在能源,因為它產生的廢物很少,也不會排放溫室氣體。核融合亦不同於目前核能發電廠使用的核分裂技術,後者是透過破壞重原子,產生較輕原子並釋放能量。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該領域研究中心共同主任羅斯(Steven Rose)表示,NIF研究團隊本次實驗成果傲人,「這是1972年慣性核融合研究開始至今的最重要進展。」然而,該研究中心的另名主任傑頓登(Jeremy Chittenden)認為,利用這種技術發展新的可利用能源並非易事,「將這項概念轉化為可再生電力來源,可能是個漫長過程,許多重大技術挑戰仍待克服。」核融合 地球能源曙光核融合(中國大陸、香港稱為核聚變),又稱融合反應,是指將兩個較輕的核結合而形成一個較重的核和一個極輕的核(或粒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在此過程中,物質沒有守恆,因為有一部分正在聚變的原子核的物質被轉化為光子(能量)。核融合是給活躍的或「主序的」恆星提供能量的過程。兩個較輕的核在融合過程中產生質量耗損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兩個輕核在發生聚變時雖然因它們都帶正電荷而彼此排斥,然而兩個能量足夠高的核迎面相遇,它們就能相當緊密地聚集在一起,以致核力能夠克服庫侖斥力而發生核反應,這個反應叫做核融合。太陽透過原子核的核融合產生能量,把氫原子聚變成氦原子,太陽發生以每秒鐘6.2億噸氫的核融合。圖/unsplash舉例:兩個質量小的原子,比方說兩個氘原子,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會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中子和氦-3[1],並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根據質能方程式E=mc2,原子核之淨質量變化(反應物與生成物之質量差)造成能量的釋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變化為輕的原子核,稱為核分裂,如原子彈爆炸;如果是由較輕的原子核變化為較重的原子核,稱為核融合。一般來說,這種核反應會終止於鐵,因為其原子核最為穩定。1920年,亞瑟·愛丁頓提出氫氦融合可能是恆星能量的主要來源。在拉塞福的核轉換實驗基礎上,馬克·奧利芬特於1932年完成了氫同位素的實驗室聚變。1930年代,漢斯·貝特提出了恆星核融合主循環的理論。1940年代初,作為曼哈頓計劃的一部分,用於軍事目的的核融合開始被研究。1951年,在核試驗中完成了核融合。1952年11月1日,在常春藤麥克氫彈試驗中首次進行了大規模核融合。最早的人工核融合技術是氫彈,1950年代以來,人類開始研究用於民用目的的受控熱核融合。核融合科學知識 取自維基百科 前一篇文章 交通部最新高鐵宜蘭站址評估 5大理由可能選四城站 下一篇文章 境外移入2例打過BNT、嬌生 入境對象擬放寬仍要隔離 熱門新聞 01澳洲昆士蘭州警署處 參訪中天寺2025.08.1902【詩】圓覺2025.08.190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 4-12025.08.1904【遊藝筆記】一騎紅塵妃子笑:唐宋荔枝(上) 2025.08.1905【臆想截圖】也是貪婪2025.08.1906【詩】一瞬2025.08.2107非洲佛學會考 佛光人跨世代精進2025.08.1908波士頓慶中秋 佛光人傳三好2025.08.2009吳修齊基金會訪佛光山 期許做更多好事2025.08.2010關稅衝擊 2388人放無薪假2025.08.1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宜蘭情人節 浪漫登場軍旅信件 化身馬祖藝術高層冷心低壓通過 今明午後防大雨U15亞洲青少棒 中華完封日本奪冠台東熱氣球嘉年華閉幕黃仁勳訪台:AI工廠將落腳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