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居家上班全身不對勁? 醫:制定作息表 調生理時鐘 |2021.08.12 語音朗讀 193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二級警戒後,不少上班族都回到公司上班,不自覺有體力變差、看見城市恢復喧囂變奇怪等感覺,醫師表示,這是適應不良警訊,應調整作息,制定計畫恢復正常。圖/余承翰 【本報台北訊】疫情自全國三級降至二級警戒後,不少公司行號陸續開始恢復「到公司上班」,重回正常生活,讓部分民眾好「不適應」,有體力變差、心情也變差的感覺,甚至直言「看見城市恢復喧囂真的好怪」,醫師表示,這是解封後的適應不良警訊,應盡快調整生活作息,制定計畫恢復正常。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北醫附醫精神科主任暨專任主治醫師李信謙表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居家上班期間睡眠時間變長,但是睡眠效率變差,近期臨床已陸續出現恢復正常生活的焦慮狀態,若開始正常上班後,出現容易倦怠、體力不佳的情況,是解封後的一大適應不良警訊,應盡快調整生活作息,制定計畫恢復正常。李信謙表示,國內居家上班時間長達超過2個月,不像是以前過年頂多10天的假,或是出國旅遊平均大概14天,但這一次幾乎是用「月」來計算在家工作的時間。圖/Unsplash居家工作無需交通時間,可以比過去睡得更晚,因此國外許多研究都顯示,居家上班期間睡眠時間都比以往長,但是睡眠效率比以往差,如今逐漸恢復生活,就像是「開學症候群」,居家期間晚睡晚起,又沒有活動,體力絕對比以往還不好。李信謙表示,如果要恢復正常上班,建議民眾制定作息表,吃飯、睡覺、運動都要訂出時間,讓自己開始習慣正常生活,否則突然恢復正常上班,體力不堪負荷,加上不知道疫情會不會復發,將會影響到工作效率與正常生活。圖/Unsplash去年年底,美國調查1000名居家上班的美國人,有72%的人表示,疫情期間幾乎都在床上進行遠距工作,與疫情初期相比增加了5成。1000人中有十分之一的人指出,一周內有24小時到40小時的時間在床上度過,年輕人與年長者相比,類似情形更多。李信謙表示,已經習慣居家上班生活者要再重新調整,一定要給予自己至少一周的時間,加上公司要給予明確的目標,不要讓員工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都會影響到身心健康。 前一篇文章 林口包子店兩個月電費38萬元 結果是...電表故障 下一篇文章 波麗士風獅爺美容 Q版模樣再現 熱門新聞 01【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2【心靈修行】清靜心的日常修煉2025.08.0303泡水光電板會破壞生態嗎? 2025.08.0204佛光山印尼佛教學院 學佛交流會深度對話2025.08.0505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6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2025.08.0207佛光山尔有寺獲贈 兩岸藝術家阿彌陀佛書法2025.08.0408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6-42025.08.0109【紀實攝影】佛光山 晨昏光影 氣象萬千2025.08.0310【生活智人142】創意手表店老闆萊茲 學習當個更好的老爸2025.08.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彰化西勢社區 低碳認證銀級六十石山金針花季報到豪雨成災 中南部農損逾3億元阿里山林鐵 3支線復駛夜訪拉拉山觀星丹娜絲特別條例300億 經費將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