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詩詞】 蘇軾為何笑韓愈

文/吳芳銘 |2021.08.10
2825觀看次
字級

文/吳芳銘

蘇軾一生,不願阿附新法執行集團,更因不阿附舊黨,屢次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與陷害,坐過牢,受過監視,多次被貶官外放。蘇軾的後半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先謫黃州再放惠州,在年邁花甲的六十三歲,再次被貶往當時相當荒僻落後的海南儋耳(儋州)。

當時海南的環境比惠州還要惡劣:「嶺南天氣卑溼,地氣蒸溽,而海南為甚。夏秋之交,物無不腐壞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這次被貶,蘇軾心有必死於貶地的預想。在〈與王敏仲書〉中說:「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決,已處置後事矣。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做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於海外。」雖絕望但能以理想調適,故依然樂觀曠達,隨遇而安。

初到儋耳不久,他寫下〈在儋耳書〉:「吾始至南海,環視天水無際,淒然傷之,日:『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誰不在島中者?覆盆水於地,芥浮於水,蟻附於芥,茫焉不知所濟。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復與子相見,豈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放眼觀世界,「有生誰不在島中者?」又以《莊子‧逍遙遊》「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的寓言,托喻「蟻附於芥」來自我解嘲及得見生機。

至此,短書開頭茫然自悲的情緒已消失殆盡。人總要自己治癒自己,此時窺見蘇軾的心情已趨平靜與澄明。

宋哲宗紹聖四年(一○九七),蘇軾被貶到海南。兩年後的上元節,東坡作〈書上元夜遊〉,心境更上一階,已隨運乘化。元宵節同幾位老書生來欣賞月色,走過僧舍與小巷,眼見黎人和漢人同歡慶祝節日,市井熱鬧非凡。和仲返府時已是三更天。忽然,蘇軾放笑,小兒問為什麼笑?回曰:「我笑韓愈。」

蘇軾的「放杖而笑」,問「孰為得失」,寓意「笑功名利祿皆浮雲,感慨人生如風燈石火」。雖然失去了在朝為官的安樂,卻贏來了在荒僻之地「與民同樂」的愉悅。他笑過去初到海南的自我傷悲,也嘲笑韓愈的不能忘懷得失的問名利之心。在蘇軾眼裡的韓愈,執意追尋未必能得到自己所求;若隨緣自適,也許更能達成願望。

什麼是得?什麼是失?蘇軾從一開始的不適,到最終融入儋州的生活,雖然貧困和犯疾,但他體會境由心生、由心轉,心境是人生悲歡的路徑而心安適切。

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還有,蘇軾面對著從嶺南歸來的好友王定國,曾寫下「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名句,映照出蘇軾的豁達知命與隨遇而安。

蘇軾一生沒有升官發財的能耐,但總能將生命的每一次苦難,都化為甘甜的香飲,自適其中的況味,是人生美好心境的風景。蘇軾的上元夜遊,治癒了蘇軾,是否也治癒了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