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成道日】 觀世音菩薩 人海慈航 隨機應化

 |2021.07.28
3615觀看次
字級
興國寺觀音菩薩幀•朝鮮景宗3年(1723)╱絹本設色╱高224.5公分寬165公分╱韓國全羅南道麗水

文╱人間福報編輯部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佛教四大菩薩的觀世音菩薩,是與我們娑婆世界最為有緣的菩薩,化身千百億,總是聞聲救難、尋聲救苦、有求必應。今天(28日)是農曆6月19日,也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帶您從千百年前所留下的各種觀音形象,了解觀音菩薩度眾的慈心悲願。


●觀世音菩薩名號

觀世音菩薩是中國佛教徒所崇敬的菩薩中,流行最廣的一位,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可見其受信仰的普遍。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shvara),意思是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的菩薩;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有好幾種,後秦(384~417)鳩摩羅什大師的舊譯是「觀世音」,唐代(618~907)玄奘大師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舊譯,一般略稱為「觀音」。


●觀世音 觀照世間音聲

稱「觀世音」,是因為菩薩觀照世間音聲,以音聲作佛事,也就是凡遇難眾生誦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普門品》一開始,無盡意菩薩問佛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陀回答:「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段經文說的即是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

另外,《悲華經》記載,在久遠劫前,有位轉輪聖王名叫「無諍念」,是阿彌陀佛的過去生。無諍念王有十位王子,第一太子名「不眴」,是觀世音的過去生。當時不眴太子發下利益一切眾生的大願,寶藏佛讚歎太子的發心,為他授記為觀世音菩薩。據《楞嚴經》記載,觀世音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也就是不聽外面的聲音,而是往裡面聽,「觀」察分析「世」間「音」聲的虛妄不實,而不為所動。

唐招提寺千手觀音菩薩像‧奈良時代(710~794)╱木╱高535.7公分╱日本奈良


●觀自在 慈悲自在


菩薩另一種譯名稱「觀自在」,是唐代玄奘大師所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開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說明菩薩具有照見五蘊皆空,隨時隨處都能自在的能力,以此「慈悲自在」救度一切痛苦的眾生,所以稱「觀自在」菩薩。

星雲大師說:「所謂『觀自在』,就是觀照自己的『真心』在不在。碰到任何艱難困苦,我都能夠有信仰、有慈悲的力量安然自在,只要自己能常懷一顆自在的心,處處隨物自在、隨人自在、隨心自在、隨緣自在、隨境自在、隨處自在、隨時自在、隨理自在、隨事自在──自在即觀音。我們能作如是觀想,那麼,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了。」

水月觀音菩薩圖•西夏(1032~1227)╱絹本設色╱高101.5公分寬59.5公分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黑水城出土╱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國家博物館藏


●馬頭觀音 破眾生無明

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無論什麼地方有人求他,有人念他,他都一定來救度。他究竟是哪裡人?他的道場在何處?據《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記載,佛陀告訴阿難: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所以他早就成佛,法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他是為了救度眾生,而倒駕慈航。

星雲大師說,我們要效法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在日常生活中,盡力協助需要救助的人,解決他們的困難,分擔他們的憂苦,進而自淨其意,那麼所見的每一個人都是觀世音。

馬頭觀音以觀音為自性身,現大忿怒形,置馬頭於頂,為觀自在菩薩變化身之一。以慈悲心重,故摧滅諸魔障,以大威輪日照破眾生之暗暝,噉食眾生之無明煩惱。

馬頭觀音•中山寺馬頭觀音菩薩像 鎌倉時代表(1185~1333)╱檜木╱高79.3公分╱日本福井大飯


●應化無方 自在示現

據《普門品》記載,觀世音菩薩有32種不同的化身,《楞嚴經》中則舉出了32種不同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因其應化無方,所以形象很多,自在示現不同的身相來救拔有情,其中即有男身亦有女容,方便應化,實際上並無性別之區別。

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戴化佛寶冠,蓄髭鬚,表情安詳。一襲透明白紗從頭頂披覆而下,天衣華麗,瓔珞寶珠嚴身。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右手腕,足踏蓮台。圖上方為金字〈大悲咒〉,是十四世紀韓國佛教文字與圖像相輔的例作。


●千處祈求千處應 永開慈悲門

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在任何時間、空間,永遠大開慈悲之門,只要苦難眾生,一心稱念他的名號,菩薩觀其音聲,即刻前往救度;若眾生心有所求,菩薩也會令其得到滿足。

觀音信仰流傳兩千多年來,與觀音菩薩相關的修行法門,大致分為顯、密兩種,而一般大眾所熟知的有:持名、持咒、讀經、禮拜《大悲懺》,以 及「耳根圓通」法門。

觀音菩薩像•唐代(618~907)/絹本設色/高147.3公分寬105公分/甘肅省敦煌市莫高窟第17窟出土/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求觀音、拜觀音 自己更要做觀世音

一般初學佛者,為培養其慈悲心,並串連起和觀世音菩薩相應的習性,最方便也最快速的法門,便是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

持名,不僅僅是口誦聖號,最重要是心要憶念,亦即在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時,心要時時憶念觀世音菩薩「苦海度迷津、救苦尋聲、無剎不現身」的大慈大悲,進而召喚我們自性中的無量慈悲。

星雲大師說:「求觀音、拜觀音,自己更要做個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五代(907~960)╱絹本設色╱高188公分寬67.3公分╱ 甘肅省敦煌市莫高窟第17窟出土╱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發願利益眾生 變現千手千眼

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在補陀洛迦山的一場法會上,佛陀正要說陀羅尼法門時,大地突然震動,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大眾正感到疑惑,總持王菩薩即起立合掌問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誰所放?」佛陀回答:「是在座中的觀世音自在菩薩。」

這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起身說道,在無量億劫以前,他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心生歡喜,發願要利益一切眾生,於是長出千手千眼。這即是〈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簡稱〈大悲咒〉)名稱的由來,也是觀世音「千手千眼」的典故。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南宋(1127~1279)╱絹本設色╱高176.8公分寬79.2公分╱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心存利生弘願 現千手千眼妙力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形象諸經所載不一,有一面千臂、十一面四十臂、二十七面千臂、五百面千臂等不同的造型。

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記載,四十手所呈之手相或所持之物各為:施無畏、日精摩尼、月精摩尼、寶弓、寶箭……。各手之功德成就法及印言等,一一具載於經軌中。

觀世音菩薩千手遍護眾生,千眼遍觀世間。星雲大師說:「『千手千眼』背後最大的意義,在於觀世音菩薩深廣的『弘願』──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我們雖無『千手千眼』,但若能心存利益安樂一切眾生的『弘願』,那等同於一千隻手和一千隻眼的神通妙力,也會奇蹟似的展現眼前。」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絹本設色╱高154公分寬117公分╱甘肅省敦煌市莫高窟第17窟出土╱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效法觀音 施予眾生無畏

觀世音以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來救度眾生,施予眾生「無畏」。所以,我們也要效法觀世音菩薩,發願「拔苦予樂」,令眾生的身心獲得自在安穩。

星雲大師曾說:「我們要如何將觀音法門的修持,運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呢?首先要有一個觀念,那就是『求人不如求己』。」學佛,其實就是學自己,完成自己。經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淨化自己的三毒煩惱,精進於道業的修持,才會有更深入的體會。

觀音菩薩變相•依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載,表現稱念觀音菩薩聖號,若遇種種危難,即得解脫。圖中央繪觀音菩薩戴化佛寶冠,左手提淨瓶,右手持柳枝,身著綴金箔的紅色衣裳,披綠色帔帛,足踏紅、青二蓮台。觀音兩側繪八難,各有橙色榜題。五代(907~960)至北宋(960~1127)╱絹本設色╱高88.6公分寬52.3公分╱甘肅省敦煌市莫高窟第17窟出土╱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朝暮念觀音 以慈悲感應道交

為培養初學佛者慈悲心,並串連起和觀世音菩薩相應的習性,最方便也最快速的法門,便是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

在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時,心要時時憶念觀世音菩薩「苦海度迷津、救苦尋聲、無剎不現身」的大慈大悲,進而召喚我們自性中的無量慈悲。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不離心,自會有感應。

蓮華手菩薩•蓮華手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別稱。圖中蓮華手菩薩頭微俯,身軀呈三屈式,極富動感。菩薩嘴角微抿、雙眼垂視,似在傾聽後方佛龕之佛陀說法,又像是垂憫芸芸眾生。菩薩膚色淺淡,笑容溫和,寶冠高聳。背景色調以棕紅色為主,四周圍繞眷屬、侍者、緊那羅(人首鳥翼)、飛天、孔雀、猴子、樹林等,一派生氣蓬勃的景象。阿旃陀石窟第1窟蓮花手菩薩像(局部)╱約5世紀末至六世紀上半葉╱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


●自我覺悟 契入觀音菩提心

禮拜《大悲懺》,除了仰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智慧,及〈大悲咒〉的廣大功德來消除罪障,得到現世利益。更重要的是透過懺悔,清淨身、口、意三業,進而發起善根,逐步斷除煩惱,直至開悟證果,成就佛道。

行者在入懺持咒時,必須先效法觀世音菩薩發10大願,每一願從自我的覺悟到契入觀音的菩提心,皆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方便。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晚唐(846~907)絹本設色╱高165分寬125.3分╱甘肅省敦煌莫高窟第17窟出土╱印度新德里╱國家博物館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