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步行是廣泛流行、也是最簡單易行的健身方式,不需要健身房和機械,只要邁開雙腿就行;但是,步行也有許多學問,比如,怎麼走、何時走、走多久,才會有最大程度的收穫?
根據BBC,醫師莫斯利(Michael Mosley)在一個播客節目中,與專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首先,無論什麼時候走路,都對身體有好處,但研究顯示,早晨走路可能會有額外的益處,這是因為走路不單是運動,它還與光線有關。
早晨的自然光有喚醒大腦和身心的作用,有助於調整人體內部的生理時鐘;早晨外出走路,就等於告訴自己:一天已經開始,這樣晚上該就寢時,身體就已經準備就緒,能較順利入眠;對於沒有早起習慣的人,莫斯利說,只要在起床後二個小時內去走路就行。
早晨散步、多接觸自然光線,還有助於減少褪黑激素的產生,讓人白天更有精神,且光線還能誘發身體釋放血清素,除了可改善情緒,還可重設大腦的化學反應,甚至能改變對事物的看法。
至於走路的速度,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Ulster)的運動與健康教授墨菲(Marie Murphy)表示,快步走(brisk walk)有助長壽;他做過一項研究,調查走路對心血管疾病、癌症死亡率的影響,分析數據後指出,多走路會降低癌症的死亡率。
而快步走,能對心血管疾病提供更好的保護作用;例如,如果走同樣的步數,快步走可以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百分之十到二十;怎麼才算快步走呢?墨菲教授表示,只要感覺到心跳加快、身體變暖,且呼吸比正常要快時,就到達快步走的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