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修復師 拼恐龍重現侏羅紀

 |2021.07.08
1592觀看次
字級
王濤為他修復的恐龍化石拍照。圖╱取自網路
王濤三十餘年來共修復四十多具恐龍,目標要重現「侏羅紀世界」。圖╱取自網路
王濤被抽調到恐龍谷一期項目中參與化石的裝架和布展,兩年幾乎每天都守在這裡。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報導】「化石修復師不僅要修復化石,採集、發掘、裝架都是我們的工作範疇。」三十餘年來,中國大陸祿豐市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負責人王濤共參與過四十餘具恐龍、上百件零散化石的發掘、修復工作。

中新社報導,祿豐位於雲南中部,一九三八年出土大陸第一具恐龍化石而蜚聲中外,之後發掘出百餘具恐龍化石,被譽為「恐龍之鄉」。

遇到精細部位

得動用手術刀

該地五月發掘一具保存完整度超百分之七十的恐龍化石,六月底進入修復階段。「根據化石尾部、大腿骨等判斷,該恐龍體長約八公尺,高約三點五至四公尺。」王濤說,「復活」這樣一具化石,需要二至三名化石修復師花費一個月的時間。 

「父親曾是祿豐文化館的文物收集人員,我自小就接觸恐龍化石」,王濤說,化石修復就是把化石從岩石中分離出來,使其可用於科學研究、展覽等。化石通常鑲嵌在岩石中,由於所在的岩石層位及硬度不一樣,需用專業工具一點一點清理,遇到頭骨等精細部位,甚至要用上放大鏡、挖針、手術刀。

而讓化石「原形畢露」,只是修復的第一步,破碎的化石要找到原位置用膠粘好,針對缺失的部分,則要計算比例並繪製模型,用石膏復原。

「我曾獨自修復過一條八公尺長的金山龍化石,白天修理,晚上就在化石旁搭個床守著,跟它一起睡了兩年多」,王濤回憶:「二○○六年,我帶二十多人連挖掘帶修復,共整理三十餘具恐龍化石。剛買的新車、一年就跑九點八萬公里。如今,這些化石都陳列在祿豐。」

苦於後繼無人

急需青年參與

修復化石既要有耐心,還要能吃苦,枯燥、堅持、匠心成了這職業的代名詞。王濤說,目前,在祿豐市從事化石修復工作的不超過十人,大部分不是全職。「工作辛苦、收入不高,很多人都堅持不下去。」而這樣一份工作,卻點燃一名青年董啟興的興趣,今年初到職祿豐市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成了王濤最年輕的徒弟。

董啟興說:「剛上山的第一天,頂著雲貴高原強烈紫外線,我的皮膚直接黑了一圈。」此次恐龍化石的發現,是他首次參與化石發掘、修復工作。「化石修復師的工作就像玩立體拼圖遊戲,雖然困難,但很有挑戰的意義。當看到化石結構一點點展現在我面前,就覺得這段時間的努力沒有白費。」幾個月的時間裡,董啟興慢慢了解到自己職業的全貌,也有了自己的規畫:「想通過網路讓更多人看到我們在做什麼,也想讓更多人對古生物化石產生興趣。」

徒弟的熱情,讓王濤倍感欣慰:「目前,全大陸僅有一百餘人從事這個職業,化石修復隊伍急需後浪,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對這份工作產生興趣並堅持下去。」

談及未來,這對年齡相差三十歲的師徒則擁有相同的目標──重現「侏羅紀世界」,王濤表示:「希望能通過我們的雙手,復活更多億萬年前的生命,為科學研究、科普展示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