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安教授(左上起)與覺培法師對談「人間佛教的菩薩觀」,由妙凡法師主持。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本報高雄訊】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策畫「二○二一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系列論壇,第五堂課「人間佛教的菩薩觀」,邀請中國大陸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以及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祕書長覺培法師對談,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逾千人一日於網路平台雲端聆聽法要。
李利安教授將一千多年的觀音信仰史,分為四個階段:兩晉南北朝的初傳期、隋唐五代的普及期、宋元明清的演變期,以及民國以來的轉型期。初傳期特色是觀音從聖人、神仙、祖先等信仰中,脫穎而出,成為中華第一保佑神。由於顯密二教觀音經典的齊備,普及期的觀音信仰從單一神力保佑,蛻變為兼具智慧覺悟、福德積累等多元發展。
演變期具有三大特點:全面女神化、普陀山作為第一道場的確立,以及超出宗教界限,廣為道教、民間信仰接受。轉型期聚焦在從依靠觀音的被動式修行,發展為「人人爭做觀音」的主動實踐,尤其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明確提出「求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
覺培法師則提出,人間佛教的菩薩觀是一條覺悟有情、直到成佛的道路,故要從出離心、增上生心到菩提心。人間菩薩是從「求」到「給」的翻轉,修行者要面對人群,聞聲救苦,幫助一切眾生。
佛光會是在家居士的教團,人人行菩薩道,覺培法師指出,大家也需要不斷反思:「我有沒有不為名聞利養,我能夠不耽世間的汙染嗎?我有沒有害怕佛道長遠?我有沒有害怕眾生難度?」能夠這樣,即使不論在家眾、出家眾,都可以成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總結時,妙凡法師提到,從兩位講者內容可知道,一個圓滿的佛教應該包含五戒十善、中道緣起、般若、菩薩行的六度四攝、三好四給,且以悲智願行的菩薩行,邁向歡喜解脫的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