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各位小朋友,你們彈過古箏嗎?古箏的聲音是否能表達彈箏人的情意?而「聽箏」又代表什麼意義,其中是否有著弦外之音呢?小朋友是否曾感到好奇?涼兒老師要來解開同學的疑惑囉!今天,要介紹的是李端的詩作〈聽箏〉。據《舊唐書》記載李端:「大曆中與韓翃、錢起、盧綸等文詠唱和,馳名都下,號『大曆十才子』。」由此可知,李端才思敏捷,詩才卓越。圖/沛蓁
文/涼兒(惠茹)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各位小朋友,你們彈過古箏嗎?古箏的聲音是否能表達彈箏人的情意?而「聽箏」又代表什麼意義,其中是否有著弦外之音呢?小朋友是否曾感到好奇?涼兒老師要來解開同學的疑惑囉!今天,要介紹的是李端的詩作〈聽箏〉。據《舊唐書》記載李端:「大曆中與韓翃、錢起、盧綸等文詠唱和,馳名都下,號『大曆十才子』。」由此可知,李端才思敏捷,詩才卓越。
本詩第一句「鳴箏金粟柱」,在古代而言「金粟」指的就是「桂」,所以一開始就點出這是由桂木做成的古箏。而一個「金」字,則點出弦軸精美。第二句「素手玉房前」,可以看見一位可愛的妙齡女子在玉房裡素手彈箏,以「玉」字點出女子演奏時的空間精緻如玉。
從第一、二句中,可見中國詩歌傳統由近而遠的鏡頭推移,向讀者展示了一幅隨著時間流動的完整畫面。如本詩的前兩句,正是一組特寫鏡頭,從裝飾精美的樂器到輕輕彈奏的玉手,鏡頭逐漸拉遠。雖然詩歌無法傳達出樂音,但是我們從「金粟柱」及「素手」的描寫中,似乎也可以感受到彈奏者的美妙弦聲。
第三、四句「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詩中的「周郎」,指的正是三國時期孫權陣營的統帥周瑜。根據《三國志》記載,周瑜任建威中郎將時,年僅二十四歲,孫策曾在眾將前讚美他年輕有為,才華傑出,所以後來的人就稱他為「周郎」。而且周瑜並非一名只會帶兵打仗的將領,他還有特殊才藝,就是精通音律。即使酒過三巡,如果樂曲彈奏有誤,他也會直接指出,於是便有「曲有誤,周郎顧」一說。像這樣優秀又有才華的周瑜,在當時自然是年輕女子們的仰慕對象。根據古籍記載,小喬當時因仰慕周郎,但無緣接觸,於是在某次周瑜路過自家門口時,便故意彈錯弦,引得周郎親自指出,竟意外成就一段美滿姻緣。
我們再仔細推敲詩末兩句,其實另有所指。換個方向思考,若彈箏女子的彈奏技巧超群,應該會希望以精采演出來吸引知音人的注意,哪裡會有故意彈錯的道理呢?因此,這兩句表現出彈奏女子微妙且矛盾的心理:女子希望遇到自己的知音,正如心中的周郎一樣,但是礙於身分,又不能直言明說,只能以迂迴的方式來表達,希望能引起心上人的注意。
各位小朋友,詩人以彈箏的方式,不直接表露本意,以含蓄、隱約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使讀者領會其中意涵。相信聰明的你,也可以在生活中,透過物品來表達自己的情意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