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風雨 讓古希臘藝術不再鮮豔

 |2021.06.28
1937觀看次
字級
透過對希臘文明的進一步發掘發現,現在看來都是純白大理石顏色的雕塑或建築,原本都是有鮮豔顏色的。​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在現代人看來,古希臘時期的建築大多都是純白色的,而且還認為這象徵著肅穆和偉大。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通過對希臘文明的進一步發掘,愈來愈多的史料證明,其實很多現在看來是純白大理石顏色的建築、雕塑,它們原本都是有鮮豔顏色。

這打破了人們一直以來對於希臘的印象,認為他們用純淨的大理石來表示對神明的尊敬;其實,那些鮮豔的顏色也正代表了希臘人民鮮活、強烈的生命力,也是對希臘文明的一次重新解讀。

純正的4 色

用於神廟建築

對於色彩的最早應用,可以追溯到基克拉迪文明時期,當時顏料是用來塗抹身體,愛琴海先民透過在身上塗抹顏料,來表明每個人的個性,或標誌部落內部的特殊身分;隨著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在克里特文明時期,人們已經以紅、白、藍為主色調製作壁畫;後來的邁錫尼人對色彩的運用更加大膽,能夠同時用十幾種顏色完成一幅畫。

一直以來的色彩薰陶,希臘人對於色彩的運用早就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在出土文物的研究中,歷史學家們發現,不同的顏色,代表不一樣的宗教意義,且為了保留雕塑上的色彩,古希臘人完成色彩的塗抹後,還會塗上一層蠟來保護。

此外,對於古代希臘的藝術家們來說,一座成功的建築除了形狀,顏色的使用也非常重要,透過對古希臘建築的研究,人們發現雖然在那個時期已經有了很多種顏色可以選擇,但是在大多數的建築中以白色、黃色、紅色及黑色為主色調,這四種顏色被認為是最純正的顏色,因為它們無需經過調配,用在神廟等建築中也更加合適。

如今大多數人都認為,希臘時期的建築和人物色彩,都是非常肅穆,以及莊嚴;這種觀念的形成,一部分是因為經過數千年的風吹雨打,原本在雕塑和建築上的鮮豔顏料已經褪去,大多剩下大理石的顏色,所以產生希臘時期的藝術為素白、純色的刻板印象。

有色的眾神

打破單色迷思

在十九世紀,一系列重要發掘逐漸打破這個單色迷思。在羅馬,建築師森帕(Gottfried Semper)利用鷹架檢查圖拉真柱時,發現大量顏色痕跡;在雅典衛城的發掘,也找到繪飾過的浮雕、雕塑和溝槽;〈第一門的奧古斯都〉雕像、亞歷山大大帝石棺,在發現時也都保存了色彩。

有慕尼黑大學古典學與考古學碩士學位的芬岑茨.布辛克曼(Vinzenz Brinkmann)和身為藝術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妻子,於一九九○年代開始用石膏重製古希臘和古羅馬雕像,鑒定殘留顏料的斑點和陰影形態後,塗上接近原貌的色彩,呈現出「有色的眾神」(Gods in Color)巡迴展覽,從二○○三年以來,已在二十八個城市、超過三百萬間博物館展出。

這些雕塑的有色複製品引發震驚,大約公元前五百年的特洛伊弓箭手,穿著鮮豔的緊身褲;曾鎮守墓葬的公元前六世紀的獅子雕塑,有赭石色的身體、石青色的鬃毛;這種造型,與印象中希臘人純白色的雕塑相去甚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