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 蒙古馴鷹人世界僅存

 |2021.06.22
2707觀看次
字級
在蒙古西部人煙稀少、土地貧瘠的阿爾泰山,生活著一群依靠獵鷹捕獵為生的人。圖/取自網路
獵鷹和馴鷹獵人合影。圖/取自網路
獵鷹和馴鷹獵人合影。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蒙古西部邊陲與俄羅斯接壤的偏遠地區,一小群遊牧民族(大多是哈薩克族)仍然保留著馴鷹的傳統。俄羅斯一位年輕的攝影師科丹(Daniel Kordan),透過一組驚人的照片記錄了世界上最後的蒙古馴鷹獵人(berkutchi),向世界展示他們和猛禽之間令人難以置信的親密關係。

這種古老的傳統已有超過一千年的歷史,但這項獨特的傳統如今正面臨失傳。

對遊牧文化非常著迷的科丹親身走進一群馴鷹獵人的生活裡,試圖通過攝影來保護這個遊牧民族獨特的文化。

鷹和飼主

眼神幾乎一模一樣

科丹說,「這種文化難以捉摸,如今幾乎面臨絕跡,現在只剩下不足三百名馴鷹獵人,但他們試圖將民族的傳統傳承下去」。

在古代,馴鷹是貴族的象徵,金鷹(Golden Eagle)是最常被用來飼養的禽鳥,牠們通常不易訓練、指揮,馴鷹獵人必須擁有豐富的經驗,才有辦法訓練猛禽。

對阿爾泰山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來說,獵鷹就像他們的親人一樣。為了訓練牠們,主人必須在鷹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和牠們的感情。培養一隻獵鷹通常需要三至四年的時間,整個馴化過程只能由一個人完成,只有這樣鳥和人之間才能充分信任。

科丹說:「主人和他們飼養的獵鷹之間形成的信任關係非常強,事實上,就連那隻鷹和牠的主人的眼神和神情幾乎都一模一樣。」

野放成鷹

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獵鷹的壽命通常在四十年左右,當獵鷹長到約十歲到十二歲時,主人會沿襲傳統,將牠們放回大自然自由繁衍,牧民們就是這樣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因此才能生生不息。當地每年九月也會舉行馴鷹節,除了吸引遊客,附近地區的馴鷹獵人也會前來觀摩交流。

而蒙古也有約十位女馴鷹獵人,十六歲扎曼波(Zamanbol)是其中一位女馴鷹獵人。她一家都是哈薩克人,平日在城中上學,但到了周末,完成了功課後,她便會換上了皮革衣,騎著馬和哥哥到山上訓練他們的金鷹。

科丹通過導遊的介紹,認識當地的遊牧家庭與馴鷹獵人,因此能以更加深入的方式,展示獵鷹的力量和技巧,以及牠們跟主人之間的真摯關係。他說,「我很高興能以這種方式支持遊牧文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