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義閣偶戲傳4代 拍攝戲飯謝神

江俊亮 |2021.06.17
2487觀看次
字級
長義閣掌中劇團第三代團長黃錦章(右)、第四代團長凌名良,在祖傳彩樓戲棚傳承技藝。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一粒米,百粒汗;一齣戲,三五年。」有七十六年歷史的長義閣掌中劇團,如今已傳承四代。去年受疫情影響,全年幾乎無戲可演,團員仍為推廣偶戲努力不懈,走入校園,還拍攝短片《戲飯》感恩祖師爺。

發跡於嘉義市的長義閣掌中劇團,第三代團長黃錦章在溪口鄉成立「戲口偶聚空間」,作為戲團創作與排練基地,同時設置展示空間,讓大眾近距離欣賞戲服、偶頭等戲團歷史文物。在這裡,戲神「西秦王爺」與「田都元帥」合祀同一牌位,以示不忘本。

熱愛偶戲

不怕日警抓

「因為阿公熱愛布袋戲,當年竟辭掉嘉義市役所(市公所)職務。」黃錦章說,祖父黃坤木創立長義閣的時間,可追溯至日治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祖父辭職後,拜台北布袋戲藝師許精忠為師。

當時日本殖民政府認為布袋戲具搧動性,動輒禁演,因此在黃錦章印象中,祖父的演戲生涯經常與日警玩躲貓貓。演戲時,必須在街頭巷尾放哨、埋暗樁,遇有日警巡邏「哨兵」就做暗號,通知戲團疏散,等到日警巡邏過後再演。

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黃坤木就以「長行仁義」為號召,結合嘉義各軒社名家,創立「長義軒」布袋戲團。但因時局動盪,布袋戲團最後拆夥,黃坤木遂將戲團更名為「長義閣」,一九六三年將棒子交給次子黃俊信。

黃俊信掌舵時碰到金光布袋戲興起,長義閣擅演傳統偶戲,因此演出機會銳減。不得已情況下,有兩年時間他奔波於各戲團助演,也學到各家精華。兩年後,黃俊信以金光戲回到嘉義,風靡許多觀眾,更進駐戲院公演。

取材新穎

致力創新局

黃俊信育有五名子女,老么黃錦章自十三歲起就跟隨父親四處演戲,十五歲就獨挑大梁。一九九四年,黃錦章接掌第三代團長,三年後他以《南台灣風雲錄──鴨母王朱一貴》一戲,獲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南區冠軍,這也是台灣偶戲史上,第一次演出朱一貴故事。

事親至孝的黃錦章,在父親晚年不良於行時,每天背父親上下樓,成為對方的雙腳,為了讓父親有更好的安養環境,他將劇團搬到嘉義縣溪口鄉,也與佛光山南華大學簽訂產學合作計畫,從中發掘人才。為培育戲台後場樂師,他聘請彰化員林新樂園掌中戲團藝師吳清源、李大森指導北管,同時招收南華大學民音樂系學生為後場儲備團員。

五年前,黃錦章將劇團交棒給外甥凌名良,目前就讀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研究所的他,啟動五年五齣戲的「文學諸羅.旗艦製作」計畫,讓偶戲結合在地文化;曾跟隨「阿忠布袋戲」陳漢忠、「集藝戲坊」黃僑偉等藝師學習兒童親子布袋戲,帶領劇團發展出一條不同的道路。面對許多年輕人對傳統戲劇興趣缺缺,凌名良說:「若年輕人不關注,下一代可能就看不到了。」

去年疫情嚴峻時,長義閣幾乎無戲可演,凌名良領軍在溪口鄉柳仔溝稻田中演出《戲飯》,邀請當地偶雕師、縫衣師、布景畫師一起吃飯、看戲,並拍攝成《長義閣的戲飯》短片,宣揚「耕作要看天,演戲要照規矩」的理念。凌名良說,拍攝《戲飯》是想感恩祖師爺賜一口飯吃,也希望各行各業能在嚴峻疫情中站起來,繼續發光發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