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習慣拿手機給孩子玩,以達到安撫目的。
圖/資料照片
【本報南投訊】不少家長習慣用手機安撫孩子,但醫師警示,嬰幼兒時期過度接觸手機,恐造成發展遲緩,呼籲勿讓孩童使用,並提醒,零至三歲是大腦發展及自然學習關鍵期,需要的是陪伴及對話,若發現孩子有「手機兒」現象應盡量在六歲前就醫矯治。
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指出,過去發展遲緩兒評估多為生產時有神經損傷或重症等相關病史,近兩年卻也從足月順產、無顯著異常的出生史的嬰幼兒發現發展遲緩情形,問診後確認,該狀況無城鄉差距,而是嬰幼兒時期斷續給予手機安撫造成。
埔基小兒神經科主任趙文崇說,這類型的「手機兒」多半肢體活動正常,卻不愛跟他人互動,除了手機,不會堅持想獲取想要的物品,做任何事接觸一下就沒興趣。他表示,零至三歲是嬰幼兒大腦發展及自然學習關鍵期,孩子需要大人陪伴對話,並透過名詞或指令,甚至周遭環境聲響建立認知。
趙文崇說,依賴手機安撫嬰幼兒造成發展遲緩程度,以及對孩童後續人格發展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確認;但若發現嬰幼兒行為與「手機兒」問題類似或符合,仍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把握在六歲黃金治療期前進行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