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南投訊】民國五十年,李彌將軍帶領「異域」滇緬軍三百多人來到台灣,並在國民政府的安排下,在清境山區設籍落戶。時隔四十餘年,第一代的滇緬軍,逐漸凋零。住在清境博望村的滇緬軍及第二代,為保留這一段歷史,透過舊照片歷史影像的整理,在該村活動中心成立了史料館。
所謂滇緬軍,指的是民國三十八年中共佔據大陸後,從雲南流離到緬甸、泰北的國軍,他們最著名的據點就是位於泰北的「美斯樂」,柏楊曾將滇緬軍的故事寫成書,書名就叫做「異域」,後來朱延平把滇緬軍的故事,拍成電影,片名也叫做「異域」,其他稱呼滇緬軍還包括「孤軍」、「西南忠魂」等。
滇緬軍第二代尹光保指出,滇緬軍二次撤退台灣,第一次是在民國四十二年前後,因沒有形成聚落,文化色彩並不濃烈;民國五十年第二次撤退,約有三百位滇緬軍跟隨李彌將軍來台,接受政府安排到見晴 (即現在的清境)開墾,形成「壽亭」、「定遠」、「博望」三個聚落。
時隔四十多年,滇緬軍第一代老成凋謝。以博望村為例,當時落腳的滇緬軍有三十一人,現在只剩下六人,且年紀都在七十歲以上,滇緬軍的歷史、文化也跟著模糊起來。文建會曾有意循社區總體營造模式,保留滇緬軍歷史文化,不過目前進度不明,滇緬軍及第二代因此決定自力救濟,透過歷史圖像整理,重現滇緬軍輝煌的史頁。
現在保留在史料館的照片有上百幅,全部是住在博望村的滇緬軍及其後代捐出來的,裡頭有滇緬軍從雲南遷徙到緬甸、泰北的經過;與「馬幫」合作的畫面;也有在泰北創立反共大學,訓練游擊隊幹部與共軍周旋的歷史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