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政府今年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根據政府提供的豬肉儀表板統計,截至四月十五日為止,進口二萬多公噸豬肉;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截至目前沒有一公克萊豬進口」,這些進口的肉品,六、七成做食品加工;民眾採購豬肉加工品,可看標示了解來源。
陳吉仲表示,台灣現在都貼標章,國人一年食用九十萬公噸豬肉,其中九成是國內豬肉供應,一成來自國外,進口豬肉有百分之六、七十做加工,因進口都是冷凍,其餘二到三成到市場通路;如果是加工產品,消費者看包裝食品會標註原料來源國。
陳吉仲表示,我國內生產豬肉約占九成三。希望萊克多巴胺豬肉開放後,可以讓國內的市場占有率更高,因為我們有標示,就是對國內產業界更好。
立委費鴻泰質疑,民進黨為了怕萊豬公投,到今年八月二十八日之前,都不會進口萊豬。陳吉仲說,現階段豬肉儀表板資訊百分之百正確,且都是經過海關,經過衛福部跟農委會、防檢局三個單位共同確認。
為什麼會沒有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陳吉仲認為,這是市場取向,因為政府的配套措施完整,豬肉跟豬肉加工品,不管在餐飲場所、販賣場所全部要清楚標示,標示就是對消費者負責最好的措施。
陳吉仲說,今年一月開放萊克多巴胺豬肉,開放是市場的導向結果,國外在養豬上使用萊克多巴胺愈來愈少,反而是用在牛肉比例多,不管哪一種,只要確保在容許量下都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