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是大陸電動車國產品牌最想超越的對象。
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報導】在華為、小米相繼宣布將全力投入智慧汽車後,新能源和智慧汽車產業已成為中國大陸未來「彎道超車」的關鍵性產業。
2020年大陸汽車銷量2522萬輛,同比下降2%,但新能源汽車銷量136.7萬輛,增加了10.4%。對新能源產業鏈上的企業來說,2020年是大勝之年,大陸現在才是「車輪上的王國」。
大陸的目標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新車銷售總量的20%,按去年大陸國內銷量計算,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至少500萬輛、價值10幾兆人民幣以上。可以說,大陸新能源造車產業站在了同一個臨界點上。
電池優勢 超車可期
據智谷趨勢公號報導,大陸擅長手法是後發優勢和規模效應。先靠技術引進把產業扶上馬,然後利用人口、資源、市場紅利把產能做到世界第1,靠規模效應壓低成本,再反向追溯上下游產業,培育本土品牌、開啟技術創新。這模式曾打通電視、高鐵、白色家電、手機、電網、玻璃等產業,卻唯獨沒能成就「汽車產業」。
2020年大陸汽車零件進口額321.13億美元,同比微漲了0.4%。其中關鍵件占進口比重67%,光是變速器就進口了104.39億美元,占總進口額的48%。像發動機、變速箱這種關鍵設備和技術,都需要從德、日、美、韓等國家進口或付費使用。歐美國家發展汽車工業比大陸早了100年,在內燃機的賽道上,所有可行技術路線都已被專利權堵死了。
汽車晶片 仍待突圍
然而,新能源汽車與內燃機架構完全不同,是一個能繞開大量專利封鎖的新賽道。大陸發展新能源汽車,至少等於解決了發動機和變速器這兩個痛點,加上電池優勢。可以跟歐美日一戰,「彎道超車」指日可待。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曾經總結了大陸發展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的5大優勢:1.舉國辦大事的體制優勢;2.市場優勢,大陸有龐大的消費者群體;3.主場優勢,智慧網聯汽車有很多本地屬性,比如地圖;4.先發優勢,大陸在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方面起步早;5.資源優勢,大陸在電氣化、軟件化工程師方面有龐大的技術產業人才。
因此,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大陸與歐美處在相對平等的起跑線,一些技術甚至具備領先優勢。大陸的技術優勢主要集中在電池領域,占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寧德時代已是全球一流的電池供貨商,基本和全球大小車企合作。
不過,最近汽車晶片斷供潮,也證明即便到了新能源賽道上,大陸還是有很多被「卡脖子」的痛點。面對聰明的對手,大陸從公司、行業到國家,這一次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突圍之路。
被稱為「新四化」的電動化、智慧化、共享化、網聯化才是新能源汽車的未來趨勢。具體拆解就是電池、電機、電控「三電」技術,汽車軟體系統,自動駕駛技術,智慧物聯等技術的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