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新鞋摩腳長水泡 專家教5招預防

 |2021.04.12
1710觀看次
字級
穿鞋子運動過久、新鞋摩腳等因素都會造成水泡,專家教5招預防。圖/Pexels

【本報綜合報導】只要穿新鞋或穿著鞋子長時間運動後,脫下鞋會發現長出腫腫的水泡,走起路來特別疼痛,這該怎麼預防呢?克里夫蘭醫學中心表示,穿著不合腳的鞋子、過度摩擦肌膚、穿新鞋子咬腳等都是導致水泡的常見原因,為了能預防水泡的生長,足部專家 Georgeanne Botek 提供5種方法,遠離水泡的紅腫痛。

保持皮膚乾燥

Botek說,如果出汗太多會增加起水泡的機會,保持足部透氣及乾爽很重要。

穿排汗襪與合腳鞋子

圖/Unsplash

為了預防水泡的產生,特別要進行大量的流汗運動,穿雙吸溼排汗襪,以減少皮膚表面的摩擦,而通常舊款的鞋子比新款更加柔軟舒適。

使用乾燥粉末

因為流汗太多容易起水泡,運動前可塗抹些乾燥劑或滑石粉來維持表面乾燥。

塗抹凡士林紓緩

新鞋經常咬腳,可以在容易紅腫處貼上膠帶或是塗抹凡士林保護皮膚不受傷。

適當保護措施

圖/Pexels

進行體力活動或搬重物時,請戴上手套,若是洗手後記得要用毛巾擦乾雙手,預防水泡再生,一旦有紅腫疼痛、流膿、腫脹、劇痛等症狀,應立即停止活動。

除了過度摩擦引起的水泡外,輕微燒傷、皮膚傷口擠壓也會引起水泡。Botek博士說,只要不疼痛,原則上不要擠壓它,假如太疼痛應從水泡的側邊打開,而非從中心處著手,保持完整。

若是水泡中的液體呈現透明代表無菌水泡,白色或乳黃色的液體則是感染的標誌。Botek提醒皮膚若有紅腫、水泡惡化等不舒服正是感染的跡象。另有糖尿病,例如感覺喪失、血液循環不良等危險因素,很有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傷口,如果上述情況加重,應儘速求診治療,以免傷口惡化。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9659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