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新鞋摩腳長水泡 專家教5招預防 |2021.04.12 語音朗讀 173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穿鞋子運動過久、新鞋摩腳等因素都會造成水泡,專家教5招預防。圖/Pexels 【本報綜合報導】只要穿新鞋或穿著鞋子長時間運動後,脫下鞋會發現長出腫腫的水泡,走起路來特別疼痛,這該怎麼預防呢?克里夫蘭醫學中心表示,穿著不合腳的鞋子、過度摩擦肌膚、穿新鞋子咬腳等都是導致水泡的常見原因,為了能預防水泡的生長,足部專家 Georgeanne Botek 提供5種方法,遠離水泡的紅腫痛。保持皮膚乾燥Botek說,如果出汗太多會增加起水泡的機會,保持足部透氣及乾爽很重要。穿排汗襪與合腳鞋子圖/Unsplash為了預防水泡的產生,特別要進行大量的流汗運動,穿雙吸溼排汗襪,以減少皮膚表面的摩擦,而通常舊款的鞋子比新款更加柔軟舒適。使用乾燥粉末因為流汗太多容易起水泡,運動前可塗抹些乾燥劑或滑石粉來維持表面乾燥。塗抹凡士林紓緩新鞋經常咬腳,可以在容易紅腫處貼上膠帶或是塗抹凡士林保護皮膚不受傷。適當保護措施圖/Pexels進行體力活動或搬重物時,請戴上手套,若是洗手後記得要用毛巾擦乾雙手,預防水泡再生,一旦有紅腫疼痛、流膿、腫脹、劇痛等症狀,應立即停止活動。除了過度摩擦引起的水泡外,輕微燒傷、皮膚傷口擠壓也會引起水泡。Botek博士說,只要不疼痛,原則上不要擠壓它,假如太疼痛應從水泡的側邊打開,而非從中心處著手,保持完整。若是水泡中的液體呈現透明代表無菌水泡,白色或乳黃色的液體則是感染的標誌。Botek提醒皮膚若有紅腫、水泡惡化等不舒服正是感染的跡象。另有糖尿病,例如感覺喪失、血液循環不良等危險因素,很有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傷口,如果上述情況加重,應儘速求診治療,以免傷口惡化。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9659 前一篇文章 新聞千里眼 下一篇文章 華人作品「游牧人生」 包辦英國奧斯卡4項大獎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3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4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5氧2025.09.1206MLB太空人、水手、遊騎兵 搶進季後賽 2025.09.1207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8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9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10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府城大街 遇見巷仔Niau蜘蛛人修橋苗62線頻落石 縣府急推南岸改善熱氣球 飛越月世界淡江大橋今合龍 拚明年5月通車大佳河濱 向日葵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