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敏是費城管弦樂團首位華人助理指揮,最近應國立台灣交響樂團之邀來台客席。圖/取自網路
【本報台北訊】旅法的廖國敏是費城管弦樂團首位華人助理指揮,最近應國立台灣交響樂團之邀來台客席。廖國敏說他五歲時聽音樂會看台上的指揮舞動指揮棒,從此立志成為「筷子人」,揮出美好樂音。
今年三十九歲的廖國敏出生於澳門,流利的中文仍潛藏些許老家口音,他表示,當時他並不清楚台上音樂家拿的叫「指揮棒」,「我以為是筷子,就跟我母親說,我之後要當筷子人」,廖國敏之後一路習琴,「都在為指揮這個行業做準備」。
隨時準備好
呈現最好演出
一場音樂會,啟發廖國敏對音樂的想像。中學時參加學校管弦樂團,廖國敏學了小提琴跟長號,「缺什麼聲部我就上去頂,真的是玩音樂」,一路從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在紐約茱莉亞學院取得鋼琴碩士,決定要去念寇蒂斯音樂院指揮專業,親炙指揮教授穆勒。
廖國敏說,穆勒最常叮嚀的是,「樂迷不會記得你最好的演出,但絕對會記得你不好的演出,這讓我時時刻刻警惕,一定要把自己準備好」。
二○一四年廖國敏受邀成為費城管弦樂團助理指揮,同年又拿下法國史維特拉諾夫國際指揮比賽亞軍,開始歐、亞、非等洲巡演;二○二○年初成為澳門國際音樂節節目總監,年底受邀成為香港管弦樂團駐團指揮,指揮之途漸次閃亮,目前與來自台灣的音樂家妻子黃筱軒住在法國。
從行政工作
了解樂團運作
「費城管弦樂團助理指揮這個工作,改變我的命運。」廖國敏說,助理指揮每天都要在樂團,不但要參與巡演,也要擔任團內的行政工作,「我曾帶費城管弦樂團部分團員去深圳、澳門進行演出,自己做行政,才比較明白樂團這部大機器是如何運作」。
廖國敏說,香港管弦樂團從小給他很多演出機會,能夠擔任樂團駐團指揮非常榮幸。去年受邀擔任樂團開季音樂會指揮,「受限新冠疫情,開季音樂會現場只能賣五成票券,但有觀眾在現場的感覺真的很棒」。
去年廖國敏光是隔離就超過七十天,「在香港隔離時不能開窗,叫外賣東西就放在旅館門口,終日看不見一個人,會自言自語,隔離出來之後,更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廖國敏即將帶領國台交舉行「情愛的海與象徵的海」音樂會,他曾隨團去過台北、台中、高雄與苗北,「即使是到這麼多不同的城市、音樂廳演出,樂團都能保持在最好狀態,要把美好的音樂帶給每一位觀眾,這讓我很敬佩」。
「情愛的海與象徵的海」音樂會十一日在台中市中山堂演出,曲目包括華格納樂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之〈前奏曲〉及〈愛之死〉、德布西〈海〉以及雷史畢基〈羅馬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