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日台灣外銷新加坡鳳梨不甜還「黑心」引發批評,農委會昨表示,未來對外銷鳳梨將有三大要求,包括甜度、大小及冷藏溫度都有一定規格,但仍以輔導為主不會強制。學者批評,外銷品質是商業行為應交由市場決定,農委會納管有點「撈過界」;也有學者說,先前外銷鳳梨品質不佳是因才剛採收,農委會硬要外銷才「食緊挵破碗」。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最近有消費者反映台灣外銷鳳梨品質不良,分析有三大原因,第一是採收時間過早、其次是低溫造成、第三是運輸過程處理不當造成病害,未來將會宣導甜度十四度以上才可以採收;另外果實大小要適中,外銷運送時也要使用適合金鑽鳳梨的冷藏溫度,希望可以維持外銷品質。
中興大學行銷系退休教授李皇照表示,這都是商業交易規範及貿易商行為,應該由市場決定,政府應該談判的是准入條件,管商業行為「有一點撈過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