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像極了玉米 吸引小朋友目光

 |2021.02.19
1721觀看次
字級
故宮館藏鼻煙壺「清19世紀 瓷胎黃釉玉蜀黍形鼻煙壺」,因為形似玉蜀黍,是「最吸引小朋友目光的鼻煙壺」。圖/取自臉書

【本報台北訊】國立故宮博物院在臉書粉專「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PO出館藏的鼻煙壺「清19世紀 瓷胎黃釉玉蜀黍形鼻煙壺」,因為形似玉蜀黍,是「最吸引小朋友目光的鼻煙壺」。

瓷胎黃釉玉蜀黍形鼻煙壺全高8.1公分、寬3.1公分,故宮說,它是模製非常寫實的玉蜀黍造型鼻煙壺,附有綠料蓋子與牙匙。模製寫實玉蜀黍,有圈足,直口。共40件鼻煙壺裝於一木匣,收藏於華滋堂燕喜堂。

故宮去年7月31日起在北部院區舉行「士拿乎—清宮鼻煙壺的時尚風潮」。圖╱取自故宮官網

瓷胎黃釉玉蜀黍形鼻煙壺造型逼真,網友直呼可愛。網友Pallas Lu透露,「記得聽策展人導覽時說過,這裡鼻煙壺很多都有故事,唯獨這造型奇特像玉米的鼻煙壺,沒什麼故事」,也有網友說「看起來就想啃」、「突然想吃烤玉米」、「看起來好像玉米冰淇淋」、「明明就玉米筍」。

故宮說,鼻煙(snuff)源自西方,早期翻譯成「士拿乎」,在康熙皇帝時業已傳入。將鼻煙翻譯為「士拿乎」或可反映當時鼻煙稀少而珍貴,僅於宮廷與王公貴族間,屬於士大夫以上階層流通。

故宮去年7月31日起在北部院區舉行「士拿乎—清宮鼻煙壺的時尚風潮」。圖╱取自故宮官網

故宮說,不同於西洋用盒盛裝這種輕細的粉末,清代宮廷將其改成小口、廣腹帶匙蓋的鼻煙壺,成為當時的時尚風潮。從早期的各色玻璃到套玻璃,還有各種礦石牙角的雕刻,再到金屬胎琺瑯以及極難燒製的玻璃胎琺瑯,或是瓷器、甚至葫蘆工藝,到後來為裝鼻煙而發明的內繪玻璃,幾乎囊括當時各種製作工藝於方寸間的小瓶。

故宮去年7月31日起在北部院區舉行「士拿乎—清宮鼻煙壺的時尚風潮」展覽,故宮表示,故宮收藏大量清宮製作最精美的鼻煙壺,選展各種材質之鼻煙壺,從雕刻、燒製、琢磨等工藝角度理解其製作及所呈現之時代特色,且以珍藏、日常到賞賜等不同目的,看到清代工藝之縮影,更是清宮微型藝術之精典。從技法的創新,到各類材質所展現之技藝,以及使用與欣賞的各種意境,體會清宮鼻煙壺的新藝境。

故宮去年7月31日起在北部院區舉行「士拿乎—清宮鼻煙壺的時尚風潮」。圖╱取自故宮官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