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近日水情吃緊,多處農地停灌,但爭議十一年的大安大甲溪聯合輸水工程昨成功通過環評大會,此案長期遭質疑為了中科與農民搶水,開發的水利署雖承諾乾旱時會兼顧農業用水需求,但不少農民反對此案,農民無奈說,抗爭十一年仍被闖關成功,「財團力量果然比較大」,表示以後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大台中地區目前每日有八點六萬公噸供水缺口,水利署評估未來台中市人口聚集、自來水普及率上升、經濟大發展,每日供水缺口將達每日二十二萬公噸,因此規畫聯合運用大安溪、大甲溪水源開闢十多公里輸水管線、隧道來調度大台中用水。
此案二○一○年就通過環評,但因行經斷層帶,又未提出保障農水計畫,二○一一年被撤銷環評結論,進入二階審查,今年才重啟環評,昨闖關成功。
環評委員洪挺軒指出,台灣水資源不平均,聯合用水規畫值得鼓勵,但要審慎評估未來是否可能導致農民不便或限縮用水,尤其當地是水稻、馬鈴薯等重要產區;水利署承諾會新增農會代表,並成立旱災緊急應變小組共同協商調配供水量及調度方式。
中市農業局指出,工程完工後,恐影響當地農業用水供給,建議中央提前規畫停灌補償方案,協助農民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