扌曾文水庫大壩安全風險分析研討團隊,現勘了解水庫可能存在的弱點風險。圖╱南水局提供
【本報台南訊】啟用五十七年、全國最大的曾文水庫大壩有一百三十四公尺(約四十五層樓高),庫容量五億立方公尺,雨量太大導致進水量超過洩洪量有「溢頂」的危險,一旦水超過壩頂溢流而出,土石壩坡道的表面會被沖刷滲漏,就像用筷子戳洞,水就有力量掏空大壩。
為確保水庫安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今年首度將「潛在風險」量化導入曾文水庫大壩安全管理中。南水局指出,這次先完成「內部沖蝕破壞」及「溢洪道地震力破壞」兩項大壩安全風險分析工作,「未來要掌握水庫安全可以更有感」。
曾文水庫團隊畫出事件樹,第一個節點就是洩洪道與土石壩交界,重力會讓大壩沈陷,就是一開始存在的弱點,每個節點根據推算風險數據,八個節點的數據總合就是風險的高低。
南水局表示,根據美國經驗加上國內專家討論,依據壩體、壩座及壩基的結構,參考國外定量標準及依曾文水庫特性調整求得各節點機率,相乘即得「內部沖蝕破壞發生的機率」。
南水局表示,根據世界各地水庫歷史資料統計,「內部沖蝕破壞」是土石壩水庫最容易發生的危害,目前曾文水庫在壩頂有滲流觀測計,未來增加量化數據推算安全風險,可以預先找到潛在破壞模式 ,提前做防護監控。
在溢洪道部分,主要是考量台灣是地震帶,曾文水閘門也很大,地震搖晃會很大,雖然尚無因地震受影響紀錄,影響洩洪道水閘門正常開啟,但地震不可預期,也有可能遭遇大洪水,若能有量化數據算出潛在風險,也能提前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