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農委會這次在停灌區補償農民及相關的育苗、代耕業者,但業者反映,補助款和實際正常營收還是差太遠,且有缺工、領補助款糾紛等副作用。
雲林縣仁和秧苗場長陳裕禎分析,一箱秧苗扣除成本,收益約八到九元,農委會雖然補償一箱八元,但那只是成本,另以旺季為例,育苗工人就要十五人左右,平常一天也要四人,若沒有工作可做,這些工人將何去何從?
台南育苗業者吳明智說,這次停灌,光他的秧苗量就至少減半,只能靠供應非灌區的秧苗維生,但他雇了十八名工人的生計怎麼辦?中央只補助業者,沒補助工人,他很無奈,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育苗業者表示,這些工人多半都是打工性質,有的是幫家裡多賺點生活費,有的是為年後開學孩子的學費奔波,少了育苗工作,勢必得找其他工作,但到了二期作的育苗期,若要把他們找回來恐怕抽不了身,農業會有缺工危機。
陳裕禎說,工人流失要找回不容易,若明年一期作也因缺水沒事做,工人就須另謀出路,加上田間荒廢、機器沒有運轉,對接下來的二期水稻育苗也會有影響,這些都是一箱秧苗補償八元補不回來的。
政府宣布停灌、休耕還會引起地主與佃農的紛爭。桃竹苗是稻子收成前才停灌,肥料及育苗成本都已投入不能回收,農委會每公頃補償高達十四萬元;嘉南平原是種植前就宣布停灌,因此每公頃僅補償八點二萬至九點三萬元。
新竹縣湖口鄉農會總幹事周星江說,新竹已聽到幾個為領補助款而起的紛爭個案,政府計畫補助停灌區的實際耕作者,但由地主提出申請,錢進了地主的帳戶,就很難出得來,有佃農為了長期租約考慮,不想撕破臉而忍氣吞聲,有的則和地主吵翻天。